第2頁(第2/3 頁)
灣第一條高速公路。
當初建成時,許多人批評這根本是一條超大型的養蚊場,因為根本沒多少車子在上面跑,是富人專用的。但事後幾十年證明,這條高速公路對臺灣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讓商品貨暢其流地在臺灣西部三大港間流通。甚至到了後來,臺灣私家車變多後,這條高速公路根本不敷使用。許多我這一代臺灣人的成長經歷裡,一定都有過年爸爸開車載著全家走高速公路回中南部老家的印象,並且,一定會被堵在路上好幾個小時。本來南北往來只要四個多小時,這時變成近十個小時或更久,整條高速公路變成一個大停車場。在晚上看來,車尾燈就如同一條紅紅的龍,盤到地平線的另一邊。
因此,後來當局又建了好幾條方向重複的高速公路,以減輕車流負擔。但高速公路在臺灣除了交通功能外,還有很重要的戰備功能,在某些路段上,是特別設計來供戰鬥機起降的。
那幾年,&ldo;十大建設&rdo;陸續完工。&ldo;十大建設&rdo;是指臺灣在20世紀70年代時所進行的一系列基礎建設工程。在這之前的臺灣許多公共基礎建設,如道路、港埠、機場、發電廠等,仍處於欠缺、老舊的狀態。再加上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為了提升和深化總體經濟發展,當局開始規劃進行十個大型建設工程。這分別是:核能發電廠,中正國際機場,鐵路電氣化,臺中港,中山高速公路,大煉鋼廠,大造船廠,石油化學工業,蘇澳港,北迴鐵路。在&ldo;十大建設&rdo;中,有六項是交通運輸建設,三項是重工業建設,一項為能源專案建設。
但當初任&ldo;行政院長&rdo;的蔣經國決定&ldo;十大建設&rdo;的計劃時,是冒了很大風險的。當時臺灣經濟尚處於起飛初期,民眾經濟所得尚未提高,以及當時遇上第一次石油危機和臺灣當局退出聯合國等外交困境,可以說,臺灣在發展&ldo;十大建設&rdo;時,當局是沒有經費的。所以,有部分官員表示反對,但蔣經國以一句&ldo;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rdo;力排眾議,後來透過找沙特借款才得以解決。也就是說,&ldo;十大基礎建設&rdo;是舉債建設。後來也證明蔣經國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確實推動了臺灣經濟起飛。可以說,臺灣經濟完全起飛是在&ldo;十大建設&rdo;之後。
以當時蔣經國的觀念來說,他認為,在經濟成長的過程中,&ldo;富可敵國&rdo;與&ldo;貧無立錐&rdo;如果形成兩個極端,卻被理解為經濟真的成長了,這應是一大諷刺。所以,為了避免像許多高度開發國家那樣財富集中,貧富懸殊,他認為發展不僅要財富增加,也要合理分配,這樣人民才能在均富的標準下愉快又勤勞地工作,社會才能穩定。可以看到,&ldo;十大建設&rdo;裡有七項是經濟基礎建設,對臺灣未來來說,不管採取哪種發展策略都是非常必要的建設。
&ldo;十大建設&rdo;所帶來的經濟方面影響,的確給臺灣帶來煥然一新的生活風貌,但另一方面也牽動了政治與社會的演化。在人民知識與經濟能力大幅提升的情況下,要求政治開放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原來嚴密的政治控制體系已逐漸不能應對人民的要求了。
[1]著名國學家、政治家。
[2]著名辦報人。
[3]語言學家、音樂家。
[4]著名英語教育家。
1979
我的家庭
1979年對於臺灣來說,實在是不怎麼安寧的一年。1月1日,美國與臺灣當局斷交,年底又來了個&ldo;美麗島事件&rdo;,我看當局頭都大了。
但對一般百姓來說,19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