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5 頁)
的“立三路線”錯誤之後,由共產國際召到莫斯科作檢查、接受批評的。後來,得知情況是這樣的:當時的中央總書記向忠發,由於是工人出身,政治文化水平都不高,黨中央實際是由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宣傳部長、秘書長的李立三主持工作的。在1930年6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透過了李立三提出的《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首先勝利》的錯誤決議。這一決議標誌著“立三路線”的形成,其中既集中體現了李立三本人的錯誤主張,同時又反映了黨內嚴重存在的小資產階級分子的革命急躁情緒和主觀性、片面性,還包含了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不切實際的指導。決議執行不久,便暴露出它的嚴重問題。在黨內多數同志的批評反對下,中央在同年9月召開的擴大的六屆三中全會上,決定停止執行這一決議。李立三對此作了檢討並離開了領導崗位。“立三路線”從開始到結束,只有三個半月時間。誰知此事卻被別有用心的王明等人一再利用和無限誇大了。雖然李立三已在六屆三中全會上承認並檢查了自己的錯誤,又奉命赴蘇聯向共產國際彙報並繼續檢討錯誤。王明等人仍揪住問題不放,不讓他回國。1931年8月,李立三被安排到國際列寧學校研究班學習。一年之後,共產國際執委會東方局決定指派李立三到赤色職工國際擔任中華全國總工會代表,同時擔任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李莎就是在這個時期認識李立三的。
李莎的原名是葉麗莎薇塔·巴甫洛夫娜·基什金娜,乳名叫麗扎,1914年3月20日出生於古老的俄羅斯薩拉托夫省巴拉紹夫縣的斯圖堅科村。李莎的父親是沙皇時期的一個貴族知識分子,畢業於莫斯科大學,當過律師。他與第一位夫人生了六個子女,後妻子因肺病離開了人間。麗扎的母親11歲時成為孤兒,來到李莎父親家裡,開始母親只是幫助做家務。父親39歲喪妻,後來由李莎的母親續絃,生下哥哥與她兄妹二人。李莎是家裡最小的女兒,排行第八,是個小寶貝疙瘩,特別受大人的寵愛,她美好的童年是在草原地帶的農村度過的。但是好景不長,李莎的父親於1919年離開人間,母親在農村靠養蜂、製衣等拉扯著兩個孩子。1920年,新的蘇維埃的內戰結束了。但是,國民經濟的爛攤子,加上幾個月不下一滴雨,糧食顆粒無收,長時間的乾旱造成了歷史上罕見的大饑荒,廣大農村餓殍遍野,人們只能以野草樹葉充飢,成千上萬的人被餓死。為求生存,當年秋,母親痛心地把童年的哥哥送到一個富農家裡當牧童,帶著年僅六歲的李莎,背井離鄉,遷居到莫斯科投靠親友。
當時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還沒有擺脫國際帝國主義國家的干涉、包圍及經濟封鎖,生活物資供應相當困難,每人每日只有300克黑麵包配給,人們連土豆皮也捨不得扔掉。為謀生計,母親只得進到一家縫紉工廠做工。艱難的童年生活,把小麗扎磨鍊得很堅強。1922年,布林什維克黨在列寧領導下,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情況逐漸好轉。媽媽開始送她上小學唸書,她在學校裡是活躍分子,參加體操組、合唱團、游泳隊,身心得到很好的鍛鍊,剛滿11歲就加入了少先隊。她和同學們穿上隊服:白襯衣、小藍裙子、鮮紅的領巾,整齊地排好隊,敲著鑼,打著鼓,吹著軍號來到莫斯科紅場,參加隆重的全市性入隊式。在莊嚴的列寧墓前,面對克里姆林宮的高牆下革命烈士安息之地宣誓:要為共產主義奮鬥到底。在學校她是品學兼優的學生,經由全校同學選舉,她當上了學生會主席。
李立三慧眼識珠
李莎是怎樣結識李立三的呢?說來也是有緣。她雖然生活在千里之外的俄羅斯,李立三這個名字卻早就印在腦海中了。20世紀20年代,中國革命風起雲湧,她還繫著紅領巾上小學時,就很關心世界革命形勢,也很愛看畫報上的圖片。有一次翻開一本畫報,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