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第2/2 頁)
把他們逐出莊園,只有把他們 連同土地一起轉讓。半自由農除繳納實物地租外,還要從事勞役,每週一天 到三天。農奴佔有很少土地,或者根本就沒有土地,完全處於依附狀態。
封建采邑制的發展和封建等級制度的確立,暫時穩定了現存的社會秩
序。同時,由於經濟的發展和農民對封建剝削的反抗,不少地方勞役地租逐 漸為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所代替,刺激了生產積極性。這些,使帝國從 11 世紀起,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水力、風力和畜力取代了人力,荒 地變成了永久性的耕地,三圃製取代休耕輪作制,農產品商品化的趨向在加 強,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專業化,葡萄、大麻、亞麻等經濟作物也開始種植。 這些表明,在自然經濟佔優勢的同時,商品貨幣關係已見端倪。11 世紀初, 在萊茵河和易北河‐薩勒河之間已有商業點 200 至 300 處,交易的商品除貴 族需要的奢侈品外,也有日常用品和生活資料。相伴而來的是城市的興盛, 當時普遍出現的城牆和城市同盟、城市自治運動,就是這一發展的佐證。
主教敘任權之爭
用封君封臣關係和封建等級制度維繫封建統治,意在使封建主內部保持 和諧一致。然而封建主之間爭奪土地和權勢的鬥爭並不能消除,而且愈來愈 激烈。世俗貴族利用采邑的世襲權從國王那裡取得越來越多的權益。他們通 過驅使農民開墾土地、修築城堡發展城市、建造修道院,強固自己的經濟實 力和獨立的政治地位,並竭力削弱王權以加強這一獨立性。
在亨利三世統治時期(1039‐1056),不斷發生諸侯反對中央王權的敵
對行動。亨利三世死後,1073 年在薩克森又爆發了反對亨利四世的貴族騷 動。諸侯的反抗活動還從羅馬教廷找到了強有力的同盟者。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