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第2/3 頁)
1 月,施泰因以沙皇代表的身份到東普魯士,會同約克一起組 織該省的反拿破崙鬥爭,並根據克勞塞維茨的建議籌建一支 2 萬人的地方武 裝。一股巨大的愛國主義熱流席捲整個普魯士王國。在沙恩霍斯特領導下的 軍備委員會號召組織志願狙擊兵部隊,取消一切免服兵役的規定,宣佈動員。 迫於形勢,普王弗里德里希&iddot;威廉三世於 2 月 23 日發布義務兵役制的命令,
2 月 28 日同俄軍最高司令官庫圖佐夫簽約結盟,商定俄普雙方各派 15 萬人
和 8 萬人共同作戰反對拿破崙。 3 月 16 日,普魯士向法國宣戰。次日,普 王發表《告我人民》書,呼籲人民通力合作,解放祖國。這樣,普魯士人民 的愛國運動就同政府的組織領導融合在一起了。全德各地,青年大學生踴躍 參加志願狙擊兵團,17 歲到 40 歲可服兵役的人被編入地方武裝。民族運動 開始越出邊界匯成巨大的洪流,&ldo;哪裡有人說德語,那裡就是德意志&rdo;,成 了人們的共識。一場波瀾壯闊的民族解放戰爭在德意志土地上開展起來。從
3 月起,漢堡、德勒斯登、不萊梅、奧爾登堡、索林根、埃爾貝費爾德等地都燃起民族起義的烽火。
萊比錫大會戰
法軍在 1812 年侵俄戰爭慘敗後,歐洲所有反拿破崙的力量便急速匯集起 來。英國的工業資本主義與東歐的農業封建主義、西班牙的教權主義與德意 志的民族主義、各國的君主主義與民主主義,組成了不協調的反法大聯唱。
1813 年 3 月,有英、俄、西、葡和瑞典參加的第六次反法同盟成立。在春季 的戰役中,俄普聯軍渡過維斯杜拉河和奧得河,直抵易北河東岸同法軍相對 峙。並在 4 月初將法軍趕過易北河,確保了柏林的安全。在沙恩霍斯特任總
後勤部長的普軍主力進而攻佔了薩克森。4 月底,聯軍 8 萬多人進抵萊比錫 東南地區。但在隨後的幾次戰役中,聯軍頻頻失利。5 月 2 日的呂岑會戰, 聯軍敗北,撤出薩克森。5 月 20 日至 21 日漢堡重又陷入法軍手中,漢諾瓦 起義被平息,愛國將領沙恩霍斯特不顧戰傷前往奧地利勸說結盟,途中病情 惡化,在布拉格去世。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