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卷終結引(三)(第1/2 頁)
岳飛,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人,於北宋末年投身軍營,直至南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抗金名將、漢民族英雄。
縱觀中國歷史,只要提及忠君愛國、含冤而死的話題,岳飛是一個永遠繞不開的名字。他以身許國、從無私念,他守土抗金、戰功卓著,他慘遭陷害、令人痛惜。
然而有如此遭遇的遠不止區區一人:西漢開國功臣,兵仙韓信;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殺神白起;大唐安西節度使,縱橫西陲的高仙芝;秦朝名將,北擊匈奴的第一勇士蒙恬;還有後來的明朝名臣,保衛京師的于謙,他們哪個不是忠心耿耿,誰又不是戰功赫赫,可到頭來卻無一人不是悲劇收場。
忠臣難善終!自古皆如此。
岳飛的死,意味著一心忠君思想的悲哀,也間接導致了宋的徹底滅亡,而宋之後,中華民族進入了數百年的黑暗時期。
“宋亡之後無中國!”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了野心,磨滅了血性,喪失了反抗精神,那麼這個民族的最終結局只有一個:滅亡!
中華民族本是英勇尚武的民族,可自宋開始,揚文抑武幾乎貫穿了整個朝代。甚至在很多時候,統治者對武將的打壓和遏制令人無法理解。久而久之,民族精神衰亡,民族氣節萎靡,民族性格轉變。這種影響甚至延續至今。
宋朝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史上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說它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格局也不為過。
宋經濟文化高度發達,其繁榮程度冠絕天下,可是外交上的相對軟弱至今依然被人詬病。出現這種情況,就不得不提到一個關鍵人物,宋高宗趙構。
趙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又是一個性格極其複雜的君王。他少年時期和登基之後的反差之大,令人費解。而他對敵國和功勳將領的做法,更是飽受指責。他一生的經歷傳奇且精彩,今天利用有限篇幅簡單分析一下這個人,僅代表個人觀點,也歡迎大家提出不同建議並給予指正。
趙構作為南宋的開國皇帝,在位時間三十五年,退位後做了太上皇,可是依然把持朝政十多年,可以說他控制了南中國長達半個世紀之久。
在這期間,中國南方的經濟得到空前的飛速發展,文化藝術及民族制度體系得到保護和傳承。同時,他大力發展農業、工商業,並開始重視發展海上經濟,這些措施也使得南宋統治區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富足的地域。從這一點來說,趙構並非是一個在治國上毫無建樹的昏君。正是他的一系列發展舉措,也為今日南北方的經濟格局奠定了基礎。
南宋的外交政策始終飽受指責,趙構更是被冠上“逃跑皇帝”的雅號。眾所周知,趙構成為宋高宗之後,在面對金人的步步緊逼之時,所表現出的怯懦和無能,的確讓人鄙視。作為君主,他全無抗敵的決心和帝王的風骨,簡直丟盡了顏面。而一味的向金豈和,也讓趙構貪生怕死的皇帝形象與他少年時英武的康王之姿大相徑庭。
再說說南宋和金國的和議條件,完全是不平等的、屈辱的,那麼為什麼即便如此,趙構還是堅持與金議和呢?
首先戰爭對國家的消耗巨大,而沉重的經濟負擔最終只能壓在老百姓的身上。隨著各類賦稅的增加,土地兼併的日趨嚴重,百姓的生存空間被壓縮,農民無地可種,只能奮起反抗。
在對抗金國的過程中,南宋多地爆發農民起義,社會動盪不安,國家內憂外患。這種情況下,趙構忍讓求和,選擇向現實低頭不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
雖然南宋每年要向金國支付金銀絹帛,可這些比起戰爭的開銷或是議和之後的國庫盈餘簡直是微不足道。
從宋金議和之後的情況來看,南宋的農民起義明顯減少,時局穩定,百姓安心,經濟得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