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第1/2 頁)
第六章 休克療法(1)
病態的反應
我不敢妄談經濟改革哲學。不過,我想著重談一下對我待別重要的某些有特色的問題。
在俄國,沒有一次改革是進行到底的。例如,彼得大帝改革的目標是塑造&ot;俄羅斯式的歐洲人&ot;。當然,這是一個宏大的總體目標,僅透過一代人的努力是無法達到的。況且,從某種意義來說,彼得大帝改革提出的這個目標,時至今日也未能達到。
我們成了歐洲人,與此同時卻依然故我。
我們不妨回憶一下不同時代的情況,不管哪個時代,在激進的改革之後隨之而來的必是反彈,況且是猛烈的反彈。在20世紀更是如此,無論是兩次土地改革,還是三次革命;無論是新經濟政策,還是史達林的工業化;無論是赫魯雪夫的改革,還是柯西金的&ot;平緩&ot;改革,都沒有實行根本的變革。
使改革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這就是我給自己提出的目標。
經濟進步造成的威力與力量理應共振式地伴有政治上的巨大變革。倘能如此,就沒有什麼力量阻止我們前進。那時,必有另一批人追隨我們,將我們的事業進行到底,將我們的國家引向繁榮。
……當然,我並不認為蓋達爾是治癒我國經濟的醫生,但我也不認為他是置我國經濟於死地的巫醫。
說起醫學的譬喻,我立刻想起了我在西班牙的那天早晨,當時我在醫院裡接受手術,剛做完手術他們就210建議我站起來。我沒有技柺杖,就站起來了,由於恐懼和緊張我全身冒汗,當時還走了幾步。
蓋達爾的作用在於,他使我們癱瘓了的經濟驟然挺身而起,迫使它的生命中樞、它的資源、它的機體動彈起來。行,還是不行?做法相當殘酷。但必須這樣做。當其他的醫生還在就治療方法爭論不休時,他已經使病人離開病榻。依我看,病人已邁開雙腳……
我得出這個結論並不是依據經濟指標,從客觀上講,這些指標是令人頭疼的。
我得出這個結論的依據是,在我國出現了一批具有全新的心理狀態的人。具有這種心理的人是頂天立地的人、不等待他人的援助,不指望任何人,不指望政府,不指望國會,不指望葉爾欽。他們責罵周圍所有的入,頑強地做自己的事。只要朝四周望望,就能發現,在商界。在創作領域,在科學界。在文化界,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存在著這麼一批人、主要是年輕人。目前他們還不引人注目,目前他們非常忙碌。但確有這麼一批人。我國開始出現一批頭腦裡毫無框框的勇往直前的人、從前此類人一直是受壓制的。
我認為,歸根結底,正是因為人體的病態反應、休克反應的作用,使全部力量被動員起來,這時人就充滿信心,精神格外抖擻。例如,在體育運動中常有這種情況。我在想,在社會發展中同樣存在這種現象。
當然,這種做法也有風險,當事情處於生死關頭時,也可能導致災難性後果,那時人可能變得瘋狂,失掉人的本性,人畢竟懼怕失去生存的手段。世上哪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呢?!
俄國的不幸根本不在於改革型人物的缺乏與過剩。不幸在於不可能實行貫徹始終的政策。不管是沙皇,還是總書記‐‐所有的領導人都想在歷史上獨樹一幟。許多人誇大了自己的包容一切的歷史使命。因而在航程中往往驟然轉舵。而且常常做180度的大轉變。
在俄羅斯近200年的歷史上,有兩位執政者圃於自身的平庸無能採取了純保守的、乃至明目張膽的反對改革的立場。在他們執政期間,整個社會生活中充滿了&ot;壓抑感&ot;,使人感到&ot;來自國家的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