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頁(第1/2 頁)
長善不僅與他們談天說地,還特別禮遇、敬重這兩位先生。
尤其是文廷式(光緒時被錄為榜眼),長善尤其欣賞,深交之後,將年幼的珍妃、瑾妃交給這位具有開明的教育思想家管教。
文廷式不同於舊式官宦家庭延請的西賓,只教女學生讀書,無非讓她們初通文字,謹守婦德,更好地相夫教子,而文廷式則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他在自己的《文芸閣先生全集》中旗幟鮮明地提出:教育之最要之處是重視&ldo;小學&rdo;和&ldo;婦學&rdo;。
他認為一個人是否可以成材,關鍵在於他在青少年時代是否受到良好的教育。
同時,女性的教育也非常重要,讀書不是男人的專利,還要&ldo;使婦人日以學問為樂&rdo;。
更可貴的是,他不僅僅侷限於要求婦女和兒童受到同樣的教育,還進一步提出若女性可以受到良好教育,她們就能夠在與孩子朝夕相處的過程中提高孩子的素質,進而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
因為人在10歲以前,最重要的老師就是自己的母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但非常遺憾的是,中國的母親,在社會風氣和傳統的壓力下,十之八九都是文盲,她們對家庭以外的事情本來瞭解就很少,如果她能夠讓自己的孩子懂一點日常生活的基本禮節,就已經是很不錯的母親了,更少有母親有能力做到讓孩子稍稍瞭解一點為學之道。
所以&ldo;婦學不明,則小兒之幼學己誤&rdo;,孩子早期教育的不足是因為母親受教育程度過低導致的。
文廷式讓&ldo;婦人日以學問為樂&rdo;,懂&ldo;外事&rdo;的觀點,一掃傳襲已久的陳腐風氣。
這種從女性入手提高整個民族素質的思想,現代人看來是常識,而在提倡&ldo;三從四德&rdo;、&ldo;三綱五常&rdo;的清末,對年紀尚小的珍妃來說,無疑是振聾發聵之聲。
文廷式在給珍妃講課時,珍妃立即發現自己的這位老師和以前伯父請來的私塾先生大不一樣。
父兄的寵愛,師長的開通,使她並不像其他大家閨秀一般,謹守&ldo;女子無才便是德&rdo;的古訓。
她的天性不僅沒有受到任何壓抑,而且還接受了不少文廷式有意無意灌輸的維新思想。
原來,作為一名女性,除了&ldo;大門不出,二門不邁&rdo;的閨閣生活,還有另一種更讓人神往的生活方式,她內心之中為此萌發出絲絲激動。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千里姻緣
光緒十三年冬,光緒皇帝在體和殿選秀女。
在層層選拔之後,還剩下最後5名備選的秀女。
其中,有慈禧太后的親侄女,還有江西巡撫德馨的兩個女兒以及珍妃、瑾妃。
第一次來到皇宮內廷,珍妃的心情格外緊張。
她在家就聽母親說起,選中皇后者,皇帝遞如意;選中妃嬪者,皇帝賞荷包。
光緒將如意遞給了慈禧的侄女,將一對荷包,分別賞給了自己和姐姐。
光緒十四年(1888年)農曆十月初五,禮部左侍郎長敘終於接到朝廷懿旨,冊封他的兩個女兒為光緒皇帝的瑾嬪、珍嬪,於是姐妹從已經相當開化的廣州來到泥古不化的京師。
皇宮裡的生活對珍妃來說,是既陌生又新鮮的。
在這裡,她聽到了更多關於慈禧的傳言。
宮人們私下裡議論,同治死後,朝廷為什麼沒有從其下一代&ldo;溥&rdo;字輩當中選擇繼承人,而是選擇了和同治同是&ldo;載&rdo;字輩的光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