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第2/2 頁)
未置宮室,每臨臺南望,嫌其直長鮮遮蔽,則命奉宸,既景既相,約之椓椓。鳩工戊寅之春,落成是歲之秋。
《圓明園圖冊&iddot;遠瀛觀正面》
乾隆帝講得很清楚,所以建寶月樓是因為中南海南牆&ldo;直長鮮遮蔽&rdo;。建寶月樓可起到屏障作用。戊寅年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寶月樓於這一年春天動工興建,當年秋天完工。
二是《御製題寶月樓詩》中有&ldo;南岸嫌長因構樓,樓臨直北望瀛洲&rdo;的詩句。在詩注中乾隆帝進一步講了建寶月樓的用意:&ldo;瀛臺皆前明所建,惟南岸向無殿宇,故為樓以配之。&rdo;由此可知,建寶月樓完全是出於遮擋、配景的需要。乾隆二十三年(1758)建寶月樓時,新疆大小和卓的叛亂正在囂張之時,清軍正全力以赴平叛,勝敗難卜。而香妃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入宮的,所以也就不會是為了取悅香妃而建寶月樓。
香妃地宮(徐廣源提供)有槨無棺之謎。清朝棺制,無論是皇帝、皇后,還是妃嬪,其棺木皆為內外兩重,內為棺,外為槨。其區別只是木質、尺寸、顏色、紋飾、漆飾遍數的差別。有關人員清理香妃地宮時,竟發現香妃的棺木只有外槨,而無內棺。會不會是盜墓賊將內棺盜走了?在已清理的所有地宮中,還沒有發現內棺被盜的先例。盜墓賊一般只盜隨葬珍寶。內棺是木質,其價值遠不如隨葬珍寶高。筆者曾遍查地宮,沒有發現內棺的殘破碎片及可疑形跡,只發現外槨的一側被砍透了一個長175厘米、寬60厘米的洞,其他部位基本完整。要從這個洞中取走內棺是不可能的。只有將外槨拆散,或將外槨蓋完全揭開,才能將內棺取出。而香妃的外槨既沒有被拆散,也沒有被開啟過。這一切都表明,香妃入殮時,根本就沒用內棺。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