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頁(第1/2 頁)
後曰:&l;現在還成活麼,義和團搗亂,洋人進京,怎麼辦呢……&r;繼語音漸微,噥噥莫辨。忽聞大聲曰:&l;我們娘倆跳井吧!&r;妃哭求恩典,&r;且雲:&l;未犯重大罪名。&r;後曰:&l;不管有無罪名,難道留我們遭洋人毒手嗎?你先下去,我也下去。&r;妃叩首哀懇,旋聞後呼玉貴,貴謂妃曰:&l;請主兒遵旨吧!&r;妃曰:&l;汝何人,亦逼迫我耶?&r;貴曰:&l;主兒下去,我還下去呢!&r;妃怒曰:&l;汝不配!&r;予聆聽至此,已木立神痴,不知所措。忽聞後疾呼曰:&l;把她扔下去吧。&r;遂有掙扭之聲,繼而砰然一響,想珍妃已墜井矣。&rdo;從以上兩段口述史料我們可以看出,珍妃之死與一名叫做崔玉貴的太監很有關係。
八國聯軍進北京後,崔玉貴就成了內宮的護衛,負責帶領小太監日夜巡邏後宮。
這是個極重要的差事,可見慈禧對他的信任。
從目前蒐集的文獻看來,珍妃確是被強行推入井中,而不是像某些民間流傳的那樣:自己投井身亡。
因此,對於珍妃的死,慈禧和崔玉貴的確是要負全部責任的。
在恆慕義主編的《清代名人傳略&iddot;載傳》中對珍妃死前有如下一段描述:&ldo;在8月14日(公曆)凌晨,孝欽在得到外國軍隊即將進入首都的報告後準備出逃,但她不想把載(即光緒的名字)留下。
載愛寵的珍妃鼓足勇氣建議皇帝應該留在北京進行和平談判……孝欽竟下令把她推入井中……然而他若設法留在北京,便能重新掌權……&rdo;照此描述不難看出,即使到了那樣生死攸關的地步,珍妃依舊期望光緒能擺脫挾制而有所作為……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身後遺事
1901年,八國聯軍退軍,慈禧命令珍妃家人將珍妃從井中撈起,裝殮入棺。
由於井口太小,打撈珍妃費了很大的力氣,後由她的家人安葬於北京西郊的田村。
慈禧回宮後,開始對西方列強格外小心起來。
為了能在西人面前好下臺,崔玉貴當仁不讓,成了珍妃墜井事件的替罪羊。
他因此事被慈禧逐出了皇宮。
害死皇妃這樣的罪名,豈是簡單的外逐可以了結的?可見慈禧並未真心想要怪罪他,不過是借他下臺罷了。
果然,不久之後,崔玉貴又被慈禧重新招進宮中當差,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不僅如此,1901年11月30日慈禧還降下懿旨掩人耳目:&ldo;上年京師之變,倉促之中,珍妃扈從不及,即於宮闈殉難,洵屬節烈可嘉,加恩著追贈貴妃,以示褒恤&rdo;,試圖向世人表明,珍妃是為了免受洋人侮辱,而自願殉難的,一個&ldo;皇貴妃&rdo;的封號就把所有的過錯和宮廷的猙獰面目都給抹得乾乾淨淨。
朱誠如先生主編的《清史圖典》第十一冊中對珍妃之死有如下一段評述:&ldo;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出逃時,命太監崔玉貴將珍妃推入井中溺死,後為掩人耳目,對外聲稱珍妃是由於&l;倉促之中&r;&l;扈從不及&r;而於宮內殉節,還煞有介事地表彰她為&l;節烈可嘉&r;,次年並追贈皇貴妃號&l;以示褒恤&r;。&rdo;應該說,以此評述作為珍妃之死蓋棺定論之論是公正的,也是符合歷史真實的。
當時最難過的,除了珍妃的家人,還有光緒。
他早在出宮之時就得知珍妃墜井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