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頁(第1/2 頁)
慈禧當然瞭解自己內侄女的能力以及時局的動盪,不然她是不會讓光緒的弟弟載灃來當攝政王的。
慈禧是個很霸道、專橫的女人,雖然醇親王奕對太后恭謙得都有點令人肉麻,但當他在光緒十七年(1891年)去世後還因墳前的一棵樹而引起軒然大波。
根據&ldo;翁同日記&rdo;記載:醇親王的陵墓前有一株粗大的銀杏樹,一些迷信風水的人說:醇王墓有帝王陵墓的氣象,醇親王的後代依然會入承大統。
慈禧聽信了這話,立刻令人去砍掉那棵樹。
光緒在得知自己父親墳上的一棵樹都保不住,氣得下諭說:誰敢砍這棵樹,先來砍他光緒的頭……但慈禧還是在光緒趕到墓地前把樹砍了,光緒悲忍不住號啕大哭,繞著父親的墓走了三匝……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慈禧雖然砍了銀杏樹,結果仍然要從醇親王的後裔中去選擇皇位繼承人,並讓奕的兒子當了攝政王……別看慈禧對醇親王一支接連出皇帝非常不情願,但老醇王的福晉不僅不感激涕零,反而失聲痛哭地說道:&ldo;既殺我子,復殺我孫,雖擁皇帝虛名,實等終身幽禁&rdo;,緊緊地抱著孫子不肯鬆手。
去接溥儀的王公大臣,只能用不能抗旨來迫使老福晉就範。
在老福晉看來,所謂入承大統就是把孫子送到終身幽禁的地方,就是生死之別……在光緒去世的第二天‐‐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5日)慈禧也不得不伴隨著生命的終結而放棄把持了近半個世紀的權力。
由於她一直把主要精力用於對付已經親政的同治與光緒、用於大權獨攬,由於她的孤陋寡聞以及對世界風雲缺乏最起碼的瞭解,因而她給過繼孫子溥儀留下的是一個即將壽終正寢的王朝……一切都無法挽回了。
慈禧不僅在紫禁城內揮霍無度,在陵寢的修建上也耗盡民脂民膏。
慈禧與慈安的陵寢分別建在遵化的菩陀峪與普祥峪,均稱為定東陵,兩座陵寢在光緒五年(1879年)已經完工,各用去將近300萬兩的白銀的巨資,已經相當可觀了。
兩年後慈安暴亡,葬入普祥峪的陵寢。
但到了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慈禧為了體現自己獨尊的地位,下令把菩陀峪定東陵的方城、明樓、三殿(隆恩殿及東西配殿)全部拆掉重建,整整用了13年的時間,如果不是慈禧大限已到,陵寢的工程還會持續下去。
重新建成的三殿,所用木料都是最名貴的黃花梨,殿內的彩繪用的是貼金,牆壁是掃金,地面的雕磚上也都用掃金裝飾……重修後的慈禧陵寢,不僅在清東陵中是最豪華的,即使把建在易縣的清西陵以及建在昌平的明十三陵都加在一起,在驕奢淫逸方面也沒有一座能達到慈禧陵寢的水平……請別忘了,慈禧下令重修陵寢時的1895年,正是甲午戰爭期間。
在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不把資金用於增加或改進軍事裝備,而用於大肆重修陵寢,即使把富國強兵天天掛在嘴邊上,又能如何呢!至於慈禧墓中的隨葬物品雖然反映了她生前的意願,但畢竟是後人給操辦的,大太監李蓮英的侄子李營舟寫的《愛月軒筆記》以及清代檔案中都對隨葬的珠寶玉器進行了記載,《愛月軒筆記》對隨葬物品還進行了詳細的描繪,檔案中的記載僅僅是器物的名稱;儘管在隨葬物品的名稱以及數量的記載上,彼此存在一定的差異,但隨葬品數量之多、價格之昂貴的確令人驚詫不已。
國勢已經衰落到這一步,清王朝的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