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5 頁)
概 述 ——本書的基本內容
滾滾長江東去,
滔滔黃河奔騰;
大禹治水建奇功,
中國王朝誕生。
莫道創業艱辛,
只緣天道無情;
幾度興衰梟雄夢,
鑄就華夏文明。
朋友們讀了拙著《中國遠古帝王譜》,大多數都認為書的內容雖好,只是趣味性不足,缺乏可讀性。參考朋友們的建議,筆者試寫了這部《中國第一王朝》,希望大家喜歡。
說起中國第一王朝,有點歷史常識的人恐怕都知道指的是夏王朝。
夏王朝隸屬於王族分封時代,也就是官方史書上所說的奴隸制時代。因為當時中國的社會性質全國各地並非一致,有的地區依然施行的是氏族聯盟制度,並沒有施行奴隸制,所以把這一時代稱作王族分封時代似乎更為準確。這裡所說的全國是指包括夏、商、西周統治區域以外的地區,如果單純從夏商周統治區域的政治性質來說,仍可稱為奴隸制時代。夏王朝是中國進入王族分封時代的第一個奴隸制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
不過我們講中國歷史應該說的是大中國,不是隻有夏商周統治的小中國,因此這一歷史階段還是應該稱作王族分封時代。
王族分封時代與氏族聯盟時代最大的區別在於所有制性質的改變。氏族聯盟時代的中晚期雖然已經出現了貴族和貧民,但還沒有形成社會制度,貴族的財產並沒有被合法化。就是說,當時的社會性質是公有制,貴族的私有財產都是非法獲取的,並不合法。而到了王族分封時代,公有制全面瓦解(個別地區除外),階級已經形成,私有財產轉變為合法化。國家的政權完全掌握在貴族手裡,他們全面控制了生產資料和生產工作者。這些生產工作者沒有人權,沒有自由,貴族可以任意處置他們,如買賣、屠殺、殉葬等,這些可憐的生產工作者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奴隸。
那麼,這些生產奴隸都是來源於何處呢?
早在氏族聯盟時代的中晚期,隨著貴族與貧民的兩極分化,家庭奴隸便已經誕生了。但這種家庭奴隸大多數是來自於本族的貧民,他們的地位相對來說要比生產奴隸好得多。生產奴隸出現的比較晚,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各部落之間戰爭的不斷髮生,大量的戰敗者被俘虜。最初,勝利一方往往把捉獲的俘虜殺掉或把他們趕到邊遠蠻荒的地帶去生活;但後來他們改變了這種做法,而是把戰敗者戴上刑具,讓他們充當苦力,這便是所謂的生產奴隸。生產奴隸是沒有自由的,他們的地位有時還不如牲畜;他們是貴族統治者最廉價的生產工具,也是貴族統治者隨意買賣和贈送的一種商品。
中國的生產奴隸最早出現於夏王朝。姒禹建立夏王朝後,對社會制度進行了全面改革,把人類分為三等,一等為貴族,二等為自由民,三等為奴隸。姒禹以武力征服反叛他的部族,把戰敗部落的俘虜降為奴隸,讓奴隸帶著鎖鏈為貴族勞動。姒禹執政時,南方的有苗氏和北方的共工氏不服,他們斷絕與夏王朝的交往,停止納貢。姒禹大怒,親自領兵征討,南征有苗,北伐共工,經過了數年的殘酷戰爭,終於降服了有苗和共工兩大部族。姒禹將上萬名俘虜分發給有功的貴族充當生產奴隸。
夏王朝把全國分為九個州,在每個州設立一名主管軍政的領導人,稱作牧,九州設九牧。另外,夏王朝還設立三正(天、地、人)六卿(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組建常規的武裝力量。制定刑法,利用法律加強天子的權力,“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左傳,昭公六年》),夏朝不僅有了刑法,而且已經設定了監獄。夏王朝還建立了我國曆史上最早的納稅制度,叫做“貢”。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篇中說:“夏后氏五十而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