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3/5 頁)
。莊錚與唐洋都請趙禹在此留宿,有起事來也好居近照應。只是趙禹念起已經出門整整一個白天,未免楊青荻擔心,便起身告辭。
劉伯溫也起身道:“我都要回城去,便與趙公子一路罷。”
周顛都想跟上去,卻被唐洋拉住勸道:“你這模樣,旁人一眼就認出了來歷,還談什麼保密!”
兩下告別,藉著殘留一絲天光,趙禹與劉伯溫聯袂往城裡走去。
朦朧夜色中,桑園又有一絲幽趣,樹影婆娑,夜風輕拂。
為了遷就劉伯溫,趙禹只得放慢步伐。倒並非他沒有挾上劉伯溫趕路的本領,只是兩人身形還有些差距,若強扶持,姿勢未免有些尷尬。
劉伯溫一副氣定神閒的模樣,一邊走著一邊對趙禹說道:“今日結識趙公子,劉基著實驚喜異常。我雖不通武藝,都知武學一道博大精深,公子未及弱冠便有非凡造詣,除卻天資過人,只怕夙夜苦練也少不了吧?”
趙禹點頭道:“我自幼便喜動不喜靜,心慕武學,幾番機緣巧合,而今也算小有造詣。倒是劉先生令我吃驚得很,寒窗苦讀進士及第,卻能毅然辭官,這氣度著實令人景仰。”
劉伯溫擺擺手輕笑道:“算不得什麼,在這韃子朝廷為官,總覺不適意。而今閒雲野鶴,倒生出幾分灑脫。”他話音一頓,而後炯炯目光望向趙禹,沉聲道:“不知趙公子對明教有何看法?”
趙禹愣了一愣,不明白劉伯溫為何有此一問,片刻後才說道:“這群人,都是一群好漢子。”
劉伯溫聽出趙禹言中有未盡之意,笑了笑也不再追問,只是低聲道:“我跟著張中老師學了幾年,有些看法都願與公子分享。明教,一言述之,亂世之源!”
聽到這話,趙禹眉頭一鎖,沉聲道:“先生這言論,倒與貴教其餘人迥然有別。”
劉伯溫嘆息一聲,說道:“正因我是明教人,熟讀教義,又熟知教中人行事之法,才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這結論並非一意貶低,反倒教中有識之士皆有此感。明尊降臨,光明無垢,終究只是說辭而已,受苦受難皆在當下。一人遭難,百人當之,誠然可為教中苦難兄弟謀求公道。然而十指有長短,人心有善惡,難道各個都會一心為公義?若真如此,陽教主失蹤後,教中便不會生出這樣一番曠日持久的動盪。”
“誠然,赤貧弟子奉教義為至理,不敢逾越分毫,渴慕明尊降臨之心火般殷切,飛蛾撲火不惜性命。事事謀求公道,世事卻難公道。明教之禍,小民之亂,恰如復古井田之爭為儒之亂,皆是鏡花水月,可望難求。”
劉伯溫這番話,令趙禹沉默良久,半晌之後,他才說道:“劉先生這番話令我不明所以,只是好奇你既然如此洞徹,為何還拜入明教?”
劉伯溫聽趙禹不願深談,心下雖有些失望卻沒有表露,他回答道:“我辭官隱逸後,曾一度意志消沉。後來偶然機會下,見到張中老師傳道蘇北,見到他煞費苦心創造出一個彷彿無垢世界桃源般的村莊。那裡耕者有其田,民眾樸實不爭,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聽到劉伯溫的描述,趙禹都忍不住為之神往,不由問道:“難道真的有這樣一方淨土存在?”
劉伯溫點點頭,目露神往道:“就在蘇北船山之中,公子若有興致,可往一觀。”
趙禹又問道:“這麼說,明教弟子所言無垢世界真的存在?”
劉伯溫悵然一嘆,沉聲道:“若說我原本還相信無垢世界會降臨,可是在看到那村莊後,才是徹底絕望。”
“喔?”趙禹聞言後詫異無比,不解的望著劉伯溫。
“公子可知這桃源是如何來的?張中老師最初到此地時只見到村莊破敗民不聊生,又有鄉霸蠻橫欺壓,百姓幾乎活不下去。張師位居我教五散人,都是武功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