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第2/3 頁)
聲淚俱下,也死頂著不肯認錯賠罪。
英親王被他氣得直咬牙,就要動家法時,鳳寥急中生智,想起了&ldo;諍子&rdo;兩個字,立刻扭轉了局勢。
&ldo;……當時我便說:&l;國有諍臣,不亡其國;家有諍子,不亡其家&r;。明明母妃識人不清、用人不當,大哥大嫂卻裝作不知,只一味諂媚逢迎,不知勸諫,令母妃錯不自知、一錯再錯,盡寵幸些奸佞小人……比如……又比如……&rdo;
他把&ldo;諍子&rdo;這面大旗一祭出來,便為自己的叛逆行為找到了道德支撐,所有不安和內疚一掃而空。
於是,他展開舌辯之才,把他知道的、沈太妃身邊的人不規矩的事一股腦兒全抖露出來,維護了自己&ldo;頂撞母妃&rdo;這一行為的正義性,還給英親王和英王妃扣了頂&ldo;愚孝&rdo;的帽子,讓沈太妃更加下不了臺!
這一次,鳳寥大獲全勝。
他心中不無得意,卻也頗為不安。那之後有好一陣子,他都食不知味、夜不安寢,屢次夢到自己氣死了母妃,被定了個十惡不赦之罪,要千刀萬剮……然後從夢中驚醒。
直到元宵那一夜,他遇到了雍若,雍若對他說:&ldo;從本質來說,禮儀也是束縛人的東西。&rdo;
這句話,完完全全說到他心坎裡去了!讓他產生了一種俞伯牙遇到鍾子期的感覺:原來,不滿意那些禮儀教條、想要反抗的人不只我一個啊!她能說出這樣的話,看來,她比我聰明,也比我悟得透徹啊……
從那時起,他便將雍若視為知己,再難割捨。
雍若覺得,鳳寥與沈太妃之間的矛盾,總結起來就一句話:過度關注兒子的母親,與青春期叛逆兒子之間不得不說的故事。
在現代社會,處在這種狀況中的家庭,大多會雞飛狗跳。
但封建時代與現代社會不同。
封建時代,&ldo;孝順&rdo;是道德基礎(證據:&ldo;百善孝為先&rdo;),也是普世行為準則。
&ldo;不孝&rdo;不僅是道德問題,更已上升到了法律層面,還是&ldo;十惡&rdo;重罪之一。
這一點,其實挺滅絕人性的!
它從法律和道德的雙重角度,剝奪了子女的人權,令子女成為了父母可任意處置的附庸。父親可以打殺兒子,長輩可以溺死嬰兒,兒孫們卻不可以&ldo;不順父母尊親&rdo;。
一個品性不壞的人做了&ldo;不孝&rdo;的事,不僅要承受長輩的武力鎮`壓、周圍的輿論譴責,恐怕還要承受自己內心的重重煎熬‐‐因為從小到大受到的洗腦教育會不斷告訴他:這是不對的!這是大錯特錯的!這是&ldo;十惡不赦&rdo;的罪行!
在這種情況下,真正被&ldo;孝道&rdo;徹底洗腦的人,會活得輕鬆一些。
因為他們為了&ldo;孝道&rdo;而剋制自己的七情六慾時,可以得到一種道德上的優越感,以這種精神獎賞,抵償他們剋制自己本性時所忍受的痛苦!
鳳寥大約是尚未被完全洗腦的那一類人,反而會活得比較痛苦。
他不贊同沈太妃的行為,不甘心被沈太妃擺布,可他又沒辦法像現代社會那些叛逆兒女一樣與長輩對吼,硬碰硬地爭取自己的獨`立自主權‐‐因為那是&ldo;不孝&rdo;的!那是&ldo;十惡不赦&rdo;的!那要承受自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