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把愛剪碎了隨風吹向大海(第1/2 頁)
六斤重的信是什麼概念?
肖輕雲說:“社裡清點過,總數約五千三百封。《青年作家》創刊號首次發行十一萬冊,接到讀者來信六千餘封,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寫給作家孫三石同志,也就是你的。這是人民群眾,這是文學愛好者對我刊,對三石同志你的支援。按照慣例,這些信都會由社裡寄給作家拆閱,由作家自己決定是否回信。”
說到這裡,她有點得意。
八零年代是文學的時代,任何一本純文學期刊都能拿到十萬以上的訂閱量。《青年作家》也不例外,創刊後。各省市各機關單位預先就訂閱了這個數,這並不能說明問題。
計劃經濟嘛,不像二十一世紀,出版業完全交給市場,一切以銷售資料說話,也可以具體量化。
但創刊號剛一發行,就接到這麼多讀者來信,說明此次創刊基本成功,大家的工作也沒有白費。
孫朝陽:“不回不回,這麼多,誰看得過來?”
肖輕雲道:“看還是要看的,還得回信,這也是對支援你的讀者的一種感謝,難道你不想知道讀者對這篇小說的評價嗎?”
“不想。”孫朝陽擺頭:“寫完小說,我投稿,肖姐你給稿費,這事就算結束。看讀者來信,然後回信,又不給我一分錢獎金,費而不惠,君子不為。”
肖輕雲以前在晚報副刊做編輯的時候,認識過不少青年新人作家,也收到過不少讀者來信,自然每次都會把信轉給作家。那些接到讀者來信,得到讀者肯定的作家們,誰不是歡喜雀躍。收到讀者肯定的感覺自然是非常美妙的,像孫朝陽這種對讀者不屑一顧,連信都懶得看的人,還是頭回遇到。
“三石同志,你的意思是如果回信,我還得發稿費給你了?”
孫朝陽眼睛大亮:“回信也給錢,千字多少?我也不要十塊,三塊就可以,反正就胡亂寫幾筆。錢給夠,我把這幾千封都回了。”
孫作家如此無賴,肖輕雲呆住。文學刊物對青年作家來說是聖神的殿堂,編輯就是引路人。別人見了編輯,都是老師長,老師短地叫著,態度不可謂不恭敬,這孫朝陽卻好像在自己家一樣隨便,想到啥說啥,完全沒有顧忌。
她呆了片刻,然後撲哧地笑出聲來:“稿費我可給不了你,青年作家也不會刊載這種東西。因為你的《棋王》社會反響已經起來了,讀者很熱情,不斷來信,於情於理你應該回信,感謝讀者同志的支援。”
肖輕雲既然如此說,面子還是要給的,孫朝陽:“不就是看五千封信,然後回幾封,這事不難。就好像你們編輯看投稿,看個幾百字就知道這份稿子質量如何,值不值得繼續讀下去。如果沒有讀的價值,就扔一邊。如果寫得不錯,那就繼續。反正閒著也是閒著,說好,我只弄到你下班,等下一起吃飯,我請客。”
“好。“此話有點政治不正確,肖輕雲還是點了點頭,
當下孫朝陽就開啟檔案袋,把裡面的信倒出來,開始閱讀。
五千多封信何其之多,滿滿地堆了一張辦公桌。
正是編輯部忙碌的時候,別的編輯桌上也堆了不少稿件,也同樣看得焦頭爛額老眼昏花。
當下,編輯室再沒有人說話,一邊吃著孫朝陽的桔子,一邊看稿,滿耳都是沙沙的翻紙聲和吧唧的咀嚼聲。
寄給孫朝陽的讀者來信天南地北都有,目前大多來自西南F4——雲貴川渝——和湖南湖北陝西河南河北等地,要麼是交通發達地區,要麼就是附近省市。對了,現在渝市還沒有直轄。
信封上逐一寫著“孫三石同志收?“”《棋王》作者收。“”孫三石孫作家收。“
內容嘛,大多沒有什麼營養,不外是說讀了孫作家的大作之後,很激動,很感慨,農村的生活是艱苦的,你的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