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第2/2 頁)
舊農村地區,恐怕有些利益集團也涉入當地的開發計劃。&rdo;
對此,南陽臺居民發起了反對監理所設定運動。根據謙二的說明,最有趣的地方在於,不同世代的南陽臺居民,出現了不同的反應。
反對運動的中心成員,是土地分售較晚的二丁目、三丁目的年輕新居民,當時他們大概三十到四十歲前後,這些人是&ldo;團塊世代&rdo;的主要組成者,接受戰後教育的一代,對環境問題相當敏感。據謙二說:&ldo;運動最主要的推手,是白天都在南陽臺的全職家庭主婦。因為大家會互相幫助、送小孩上小學,因此形成了相當好的溝通網路。&rdo;
另一方面,最早購買分售土地的一丁目居民,主要都是戰前出生的一代,年紀大概都在四十五歲以上。他們對環保問題不太關心,對行政單位也都採取配合的態度。
&ldo;一丁目居民年齡較長,包括我自己在內,警覺意識較遲鈍。曾經擔任自治會幹部的一丁目年長者們,態度傾向:設立監理所,附近會更熱鬧,這樣不是挺好的嗎?&rdo;八王子市的行政機構端出許多優厚條件,表示如果車子能掛上八王子的車牌(即在八王子設立監理所發牌),就會在南陽臺設立一所小學,藉此引誘年長者們同意。
當時居住在南陽臺的學童們,大約需步行二十分鐘才能走到原本就設立在鄰近農村地區的小學。公部門看穿居民的不滿,企圖提出小學增設案來拉攏居民。
一九七〇年代是各地反對公害與胡亂開發、居民運動萌芽的時期。在此之前的反對運動,主要是以農民和漁民為中心,抗爭原因主要是各種開發破壞了他們賴以為生的自然環境。但自七〇年代以降,接受戰後教育、人權意識較強的新一代年輕都市居民變成了主要推手。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