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三國鼎立(第2/4 頁)
當下漢室傾頹,奸臣當道,遂決定結為兄弟,共同闖蕩天下。
在桃園之中,桃花灼灼,芬芳四溢。劉備年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他們宰牛設酒,祭告天地,誓言“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自此,劉關張三人攜手並肩,踏上了充滿艱難險阻的征程。
而“三顧茅廬”則是劉備求賢若渴的經典寫照。
劉備在輾轉征戰中,深感自己身邊缺乏智謀之士,聽聞諸葛亮乃當世奇才,有經天緯地之才,安邦定國之策,遂決定親自前往拜訪。
第一次前往隆中,劉備帶著關羽、張飛滿懷期待。但不巧的是,諸葛亮外出遊歷未歸,劉備等人只能失望而歸。張飛性急,抱怨道:“這諸葛亮是何許人也,讓大哥如此奔波,竟還不見!”劉備卻責備張飛不可無禮,堅信諸葛亮定能助他成就大業。
第二次再去,又恰逢諸葛亮訪友未歸。關羽也有些不耐煩,勸劉備放棄。但劉備仍堅信諸葛亮是他成就大業不可或缺之人,執意再次拜訪。
終於,第三次前往隆中。劉備三人在茅廬外恭恭敬敬地等候。此時,諸葛亮正在屋內午睡,劉備不讓僕人通報,靜靜站在門外,耐心等待。張飛氣得暴跳如雷,嚷嚷著要衝進去把諸葛亮叫醒,劉備趕忙制止。
良久,諸葛亮醒來,見劉備等人如此誠意,深受感動。一番交談,諸葛亮為劉備分析天下大勢,提出了“隆中對”的戰略構想。劉備如醍醐灌頂,對諸葛亮的才智欽佩不已。
諸葛亮,這位才智超群、性情高潔之人,終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決定出山相助。他的出山,猶如一顆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劉備的興復漢室之路。
劉備的謙恭誠懇,展現了他的宏圖遠志和求賢若渴;張飛的直率魯莽,襯托出劉備的沉穩和堅持;關羽的穩重忠誠,也為這個團隊增添了一份力量。
正是這一次次的真誠與堅持,鑄就了一段傳頌千古的佳話,也為後來蜀漢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劉備的人生畫卷緩緩合上,緊接著,孫權的精彩畫卷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
孫權,字仲謀,出生於公元 182 年,卒於公元 252 年 5 月 21 日,享年七十一歲。
孫權繼承父兄之業,統領江東。他年少有為,善於用人,在張昭、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文臣武將的輔佐下,江東政權日益穩固。
公元 208 年,孫權在關鍵時刻決定與劉備聯合,共同抗擊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取得重大勝利。
此後,孫權一方面鞏固江東內部統治,另一方面與劉備在荊州問題上時有爭端。公元 219 年,孫權派呂蒙襲取荊州,擒殺關羽。
公元 222 年,孫權稱吳王。公元 229 年,孫權正式稱帝,國號吳。
孫權在位期間,注重發展經濟,江東地區繁榮昌盛。在對孫權的一生進行回顧之後,有兩個經典的故事更是將他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
其一為“孫權勸學”。那時,孫權見呂蒙當權卻疏於學問,便勸誡道:“你現今掌管事務,不可不學習!”呂蒙以軍務繁忙推脫,孫權直言:“我難道要你鑽研經書成為博士嗎?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瞭解歷史罷了。你說事務繁多,誰能比得上我?我經常讀書,自認為大有裨益。”呂蒙受此激勵,
開始發奮讀書。後來魯肅路過尋陽,與呂蒙交談,對其進步驚歎不已:“你如今的才略,已非昔日吳下阿蒙!”呂蒙自信回應:“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兄長怎麼認清事物這麼晚呢?”魯肅遂拜見呂蒙母親,與呂蒙結為好友。這一典故凸顯了孫權對人才培養的重視。
再者便是“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與孫權在濡須對峙,曹操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