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第2/2 頁)
朝的宗教背景……&rdo;老人眯縫著眼,或許正在腦海中組織語言。
正文 23
泌水院嘉州文化街的&ldo;琢玉&rdo;古董店,不同以往,正是營業時間,卻緊閉著木製的店門。輪迴和jane坐在店鋪中央的土漆八仙桌旁邊,桌上擺著上好的茶點,桌子對面,是店鋪的掌櫃,人稱&ldo;玉石眼&rdo;的玉石鑑定專家--陳爺。
空氣中充滿著一股神秘的味道,他們談論著令許多尋寶者窮盡一生卻無所獲的‐‐佛寶傳說。
陳爺終於睜開眼睛,繼續之前的話題。
佛學大師南懷瑾認為,釋迦牟尼所創立的佛教,和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精神所在。僅從學術觀點來看,釋迦牟尼在印度上古史上,與中國孔子的用心,並無多大的差異之處。仲尼懼王道不彰,人心陷溺,邪說橫行,於是刪詩書、定禮樂、著《春秋》,以明經世宗旨,存道統以續文化精神。他和釋迦牟尼的斥外道、說正法、存平等、行教化、正思維、伸智慧,彼此用以救世救人的存心和精神,雖然稍有出入,但距離並不太遠。至於釋迦牟尼與孔子的哲學義理,高深淺近的區別,平心而論那是各有所長的。
釋迦牟尼雖然有心閑邪存正,刪繁就簡,但是佛教本身,卻未能在印度本土長久植根或滋長,結果還靠中國將他的全部教法與學說,一概承受下來,並加以融會貫通,建立起一個耀古鑠今的中國佛教,實在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世界上幾個偉大宗教的教史,大體都不例外,凡是產生教主的所在地,當時都是不肯珍視他的施予,必須等到外人崇敬,才會視如拱璧,慢慢地倒流回來。古今中外人們的共同心理,大概都是貴遠而賤近,祟古而薄今,好秘而惡顯,拒親而愛疏,俗話說:&ldo;遠來的和尚好念經&rdo;,也許就是這個道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