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部分(第3/4 頁)
主意。”
雖然很想扶持自己的侄女兒為後,可是面對那幫死硬講規矩的老臣和隱然在外作對的嘉王,太后也不得不鄭重考慮。她微笑道:“你有心了,左右還有些時日,哀家會斟酌斟酌的。改天宣這幾個女孩子進宮來相看相看,若真的有那德才兼備的,也算是國家之福了。”
清瑜見太后雖然沒有答應,可是那口風也是鬆動了的。清瑜還沒有自大到認為可以憑藉口舌之利,便打動太后這樣心志深沉的人。她感激的送上高帽,道:“太后深明大義,不徇私情,天心可鑑。您為國事操勞,又為澤禮費心,這才是我們陳國之福。”
太后對這種話聽得實在太多,只淡淡一笑,拉著清瑜的手,鄭重道:“明人面前不說暗話。你父王與哀家各有立場,你這個孩子夾在中間為難我也知道。按理說,你自然應該是偏向你父王一些。但是哀家觀察你這麼久,發現你這孩子在大是大非上很是有自個的主意。為了咱們陳國的社稷,為了澤禮的江山,哀家希望你能做點事兒。”
清瑜被太后反手一頂高帽壓下來,心中不免有些警惕,忙謙辭道:“太后儘管吩咐,臣女力所能及之處,必定竭盡所能,為太后分憂。”
要知道清瑜答應得雖然痛快,可是“力所能及”四個字卻是萬能膏藥。到時候若不方便,清瑜大可順水推舟,自言輕賤。反正她是個女子,也沒有野心。
太后聽了倒是歡喜,從袖子裡取出一份奏摺,遞給清瑜道:“這是方公公找出來的,當日你在巴州時,對於處理難民事件,還有修理京都城禁的一些進言。上頭還有……我夫君的批示。”
清瑜微微一愣,接過一看,確實是已故太子,如今要追封為神宗皇帝的太子叔叔的手筆。清瑜頷首道:“此事不假。”
太后道:“哀家仔細看過。你這提議實屬難得。”
清瑜對於巴州難民的事情一直關心,如今國喪一件接一件,她給父親的提議也因為朝政紛紜,被父親一直壓著。聽說巴州那邊難民生活日益艱難,清瑜也有些焦心。如今太后主動提及,莫非此事有轉機?
清瑜忙道:“太后明鑑。巴州難民生活困苦,久拖怕有亂象。臣女這提議只是一點皮毛,還請太后儘快召集朝臣商量萬全之策。”
太后冷聲道:“朝臣?如今他們都忙著站隊呢,有幾個能安下心來關係民生?這些人讀了這麼多聖賢書,見識還不如你我。我可聽說了,當年你父親在工部主政,重建了火災後的麻雀裡,都是聽了你的建議。可見你在這些民生事務上,是既有眼光,又有心思的。怎麼樣,願不願意為難民們做些事情?”
清瑜愣道:“太后要臣女出面?這個怕不合規矩吧?”
太后叱道:“又是規矩。哪裡來那麼多規矩?有本宮給你撐腰,你只管大膽去做便是了。人在做,天在看。只要你好生籌謀為民生謀福祉,千古功過自有人說。你倒是爭口氣,讓這些只會說教的老古董看看,咱們女人一樣能做大事。”
清瑜這才聽出來,太后這麼做,原來也有為她這個太后正名的意思。同時,這件事交給清瑜去做,做好了,是太后知人善用。做砸了,只怕就會推到嘉王府身上去。
憑良心說,從政治上考慮,清瑜應該躲這件麻煩事躲得遠遠的。但是清瑜總覺得眼前不斷晃動著當日在巴州城外見到的那些難民。這些人也是陳國的子民,他們的家園被蒙古人劫掠縱火燒燬,他們忍飢挨餓四散飄零。可是當皇家需要的時候,那麼多人站出來,跟著福王世子去打叛軍,清瑜始終覺得,陳國皇室欠這些難民一個交待。
清瑜猶豫的神情落在太后眼中,太后便知道清瑜有些動心。她拉過清瑜溫柔道:“你若是擔心你父王不準,或是擔心朝中大臣議論不合規矩,哀家自有辦法。關鍵在於你有沒有心去辦這件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