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3/4 頁)
轉型的推動。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正在走出戰爭年代形成的軍事經驗天地,步入現代化的理性統治與治理的格局。在從革命黨到執政黨轉變的過程中,領導幹部選拔的公共化、公開化、制度化,已經成為檢驗執政黨形態轉變的重要指標。這其實就是一個原來較為封閉化的權力體系向較為開放的權力體系的轉變,也就是一個執政黨與社會各界分享權力的轉變。革命黨與執政黨之間的區別,其實就是一個權力的獨大訴求與一個權力的共同執掌的差異問題。公選的進行,說明了執政黨對於權力分享理念的接受和實踐。這是一個向成熟的現代政治組織積極的轉變,它為我們展現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希望之光。況且,現代化是一個急需人才、尤其是急需高階領導幹部人才的社會變遷過程。開放權力,其實也就是解決人才匱乏之道。因為,一個需要人才的社會,就會促使人才的誕生、促使人才的成長、促使人才為社會公共事業服務。在這樣的氛圍中,公選的選拔人才,尤其是對領導幹部人才的選拔,就不會有參與者缺乏之感,人才輩出就會成為一個令人欣慰的現實。
任劍濤,中山大學政務學院,本文選自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大國策》叢書。
。 想看書來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軟實力的構建(1)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軟實力的構建
陳 玉 剛
軟實力(soft power)已越來越成為國家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手段,用此概念的發明者約瑟夫?奈(Joseph Nye)的話來講,軟實力是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許多國家都已充分認識到軟實力建設的重要意義,並提出了相應的實施戰略和具體措施。對於處於快速發展中的中國來說,這一任務尤其重要。許多學者都對此指出,軟實力和硬實力(hard power)建設不協調的問題不只是存在於美國,中國在這二十多年的發展中也存在這樣的情況,在經濟實力獲得巨大發展的同時,軟實力的跟進還遠遠落在後面。
當然,事實並沒有如此悲觀。據美國的權威調查機構皮尤調查中心2006年6月13日公佈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此前一年美國政府和美國人在海外的形象繼續惡化,而中國的國際形象繼續好於美國。這項調查在當年3月31日到5月14日之間進行,調查範圍包括美國、德國、英國、法國、西班牙、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埃及、巴基斯坦、約旦、土耳其、奈及利亞、日本、印度和中國等15個國家,共隨機抽取了近17萬個樣本。15國民眾分別對中、美、德、法、日五國的形象進行了評估。與2005年相比,大多數被調查國家對美國的正面評價都出現下跌,對美國抱有好感的西班牙人從41%猛跌到23%,俄羅斯人從52%跌到43%,約旦從21%跌到15%,土耳其從23%跌到12%,印度從71%下跌到56%。在接受調查的15個國家中,有10個國家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表示喜歡中國。
這表明中國的軟實力在不斷上升。但一方面,國際形象僅僅是軟實力的一個方面,並不代表軟實力的全部內容。尤其是在這個調研中,國際形象的認知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一國的外交政策和外交行為,而根據奈的分析,外交政策僅僅是軟實力三種主要來源的一種。另一方面,國際形象的提高也並不一定意味著我們找到了軟實力建設的正確戰略和措施。在進一步的國際發展與合作上,我們更要高度重視自身全面綜合的軟實力建設。本文擬在全球化這一大背景下,審視軟實力與全球化之間的關係,釐清軟實力概念的真實意義及其發揮作用的方式,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我國如何長遠地建設軟實力提出一些思考。
全球化與軟實力
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與國際關係發展相互依存度的日益加深有關。約瑟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