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第4/4 頁)
交流中才能適時的發展,特別是在今天全球化時代。從我國曆史上看,印度佛教的傳入已經證明這一點。中國文化曾受惠於印度佛教,印度佛教又在中國得到發揚光大,後為中國文化所吸收,而深刻地影響了宋明理學。今天,在全球化的形勢下,我們必須充分地系統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文化及其他各民族的文化,當然是他們的優秀文化,中國學術文化才能適應人類社會要求和我們民族自身的新發展。因此我們的文化必須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第四,要有文化的主體性。任何一個民族文化必須紮根在自身文化的土壤中,只有對自身文化有充分理解和認識,充分保護和發揚,它才能適應自身社會合理、健康發展的要求,它才有深厚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的能力。一種文化沒有能力堅持自身文化的自主性,也就沒有能力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以豐富和發展其自身,它將或被消滅,或全盤同化。
基於以上看法,我認為,要對“儒學”進行分析,也許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看待它。我們可否從三個角度來看“儒學”,一是政統的儒學;一是道統的儒學,一是學統的儒學。
儒學曾長期與中國曆代政治結合在一起,無疑它對封建集權專制統治起過重要作用。在儒家思想中特別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這雖有可取的一面,但卻流於把道德的作用絕對化,而使中國一直是“人治社會”,而很難實現“法治社會”;而且很容易使政治道德化,而美化政治統治;又使道德政治化,使道德為政治服務。當然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政治哲學也對消解專制統治起限制作用,如“以德抗位”,“民為貴”、“誅一夫”(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往往也可以用“天”來壓制君權。“畏天命”,要對“天”有所敬畏,甚至“天人感應”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起抑制“皇權”的作用。天降災異,有臣子就上書警告皇帝,於是皇帝不得不下罪己誥。但總的說來儒學在歷史上被政治利用起的消極作用更明顯。特別是“愚忠”,“吾皇聖明,臣罪當誅”,無論如何是不可取的。所以對儒學在受政治利用的情況下,問題較多。
“道統”的儒學:任何一個成系統有歷史傳承的學術文化派別,其學術文化的發展和產生影響,必有其傳統,西方如此,中國也是如此。從中國歷史上看,儒釋道三家,都有其傳統,因為有傳統的學術文化它才能不斷發展。儒家是更為自覺地繼承其傳統,它以繼承夏、商、週三代的文化傳統為自任。“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因此,我們今天當然也應自覺地繼承我們的文化傳統。但是對自身“道統”的過分強調就可能形成對其他學術文化的排斥,而形成對“異端”思想的壓制,而歷史上某些異端思想的出現,恰恰是對主流思想的衝擊,甚至於顛覆,這將為新的思想開闢道路。儒家從總體上說,是比較有包容性的,如他們主張“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但有時也存在強烈的排他性,例如孟子的“拒楊墨”,批評楊朱和墨子“無父、無君”這就過分了。又如韓愈的排佛。佛教在當時確有問題,浪費國家財力過大,但韓愈提出“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讓僧尼都還俗,佛經都燒掉、佛寺都改為民居),也有點過分吧!因此,派性過強不大好。
儒學的現代意義(4)
“學統”的儒學是指其學術傳統,是指它的學術理念,也許在這方面,儒學的正面價值比較多,它可以為人類社會提供比較有意義的思想資源。在當前甚至以後,都不應把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