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點頭。她知道,李立三一直盼望著回國,好不容易盼來了這一天,什麼力量也不能阻止他回國。何況,他又被選為中共中央委員,將參與中國革命重大政策策略的決定,他屬於中國共產黨,屬於中國人民,他應該去為他的祖國效力。
從感情上講,李莎真的捨不得放李立三走,他們經歷了李立三的牢獄之災,又經過了衛國戰爭的逃難之苦。作為妻子,李莎想把過去的損失補回來,讓李立三充分體味家庭的溫暖,愛情的芬芳。但她也懂得,革命者要服從革命的整體利益,小家要服從大家。當然,她也清楚這次的分別,只不過是短暫的分居,因為李莎已經做好了去中國的精神準備,她選擇了李立三,同時也就選擇了中國。作為中國人的妻子,她將與丈夫攜手並肩,為中國革命貢獻力量。
想到這裡,李莎擦去眼淚:“親愛的,我已決心去中國,你先走,我隨後也是要去的,帶上我們的女兒,讓她看看爸爸的祖國是多麼美麗而遼闊!”
。。
《決議》為“立三路線”作了結論
由毛澤東主持起草,1945年4月20日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擴大的第七次全體會議透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對立三路線作了實事求是的總結和評價。《決議》在指出“一九二八年六七月間召開的黨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路線,基本上是正確的”之後,提出“在一九二九年下半年至一九三〇年上半年間,還在黨記憶體在著的若干‘左’傾思想和‘左’傾政策,又有了某些發展。在這個基礎上,遇著時局的對革命有利的變動,便發展成為第二次的‘左’傾路線。在一九三〇年五月蔣馮閻戰爭爆發後的國內形勢的刺激下,黨中央政治局由李立三同志領導,在六月十一日透過了‘左’傾的《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數省的首先勝利》決議案,使‘左’傾路線第二次統治了中央的領導機關。產生這次錯誤路線(李立三路線)的原因,是由於李立三同志等不承認革命需要主觀組織力量的充分準備,認為‘群眾只要大幹,不要小幹’,因而認為當時不斷的軍閥戰爭,加上紅軍運動的初步發展和白區工作的初步恢復,就已經是具備了可以在全國‘大幹’(武裝起義)的條件;由於他們不承認中國革命的不平衡性,認為革命危機在全國各地都有同樣的生長,全國各地都要準備馬上起義,中心城市尤其要首先發動以形成全國革命高潮的中心,並誣衊毛澤東同志在長期中用主要力量去創造農村根據地,以農村來包圍城市,以根據地來推動全國革命高潮的思想,是所謂‘極端錯誤的’‘農民意識的地方觀念與保守觀念’;由於他們不承認世界革命的不平衡性,認為中國革命的總爆發必將引起世界革命的總爆發,而中國革命又必須在世界革命的總爆發中才能成功;由於他們不承認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長期性,認為一省數省首先勝利的開始即是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開始,並因此規定了若干不適時宜的‘左’傾政策。在這些錯誤認識下,立三路線的領導者定出了組織全國中心城市武裝起義和集中全國紅軍進攻中心城市的冒險計劃;隨後又將黨、青年團、工會的各級領導機關,合併為準備武裝起義的各級行動委員會,使一切經常工作陷於停頓。在這些錯誤決定的形成和執行過程中,立三同志拒絕了許多同志的正確的批評和建議,並在黨內強調地反對所謂‘右傾’,在反‘右傾’的口號下錯誤地打擊了黨內不同意他的主張的幹部,因而又發展了黨內的宗派主義。這樣,立三路線的形態,就比第一次‘左’傾路線更為完備。”
《決議》在列舉了立三路線所造成的危害後,實事求是地指出:“但是立三路線在黨內的統治時間也很短(不到四個月時間)。因為凡實行立三路線的地方都使黨和革命力量受到了損失,廣大的幹部和黨員都要求糾正這一路線。特別是毛澤東同志,他不但始終沒有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