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果然被捉婿.(第1/3 頁)
整個明代,鄉試錄取名額作過幾次大的調整,總的趨勢是逐漸增加。如洪武三年鄉試錄取總額為510人,萬曆元年則達1195人。江西省洪武三年錄取40人,萬曆元年則達95人。這固然是為了適應統治需要,也是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景泰之前,兩京一十三省的鄉試錄取人數一直在增多,南北直隸取額最多,從每科80人,增至135人,而其他各地最多也不過90多人。像江西、浙江、福建三個科舉大省,每科錄取人數一直是各省之冠,多達90,可競爭也是最為激烈的。都說南方文風鼎盛,科場揚名多,而江浙閩則獨佔大頭。
至此,一家歡喜一家憂,從四更天開始,便有士子獨自或帶著家僕開始在貢院外張望等候貼榜,有那中了式的一聲歡呼引來周遭人的熱情問候和恭喜,有那苦苦尋覓自己名字不得的秀才只得一聲幽嘆,前途渺茫,三年之後又是三年,青春歲月不由蹉跎。
章子俊雖沒有考得解元,得了二甲第二名,這也是章子俊希望的名次,風頭太過不見得是好事,二甲排在前面就是最好的名次,中舉後等於有做官的資格了。
古代對待讀書人是比較厚道的,不是說一定要考中進士才能改變命運,對於一般的窮學生而言,能考中秀才就很好了,就此可以獲得見官不拜等特權。但是想要真正的改變命運,還必須得要考取舉人才行,那一句“只有窮秀才,沒有窮舉人”的俗語,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
秀才和舉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經濟上的差別。一個秀才是可以輕鬆達到衣食無憂的,但前提是付出自己的勞動,也就是說,秀才需要自己去找工作,通常找的是一些文職工作,比如說教書先生之類的。但是舉人就不同,他可以不參加勞動,就達到衣食無憂的程度,每一個封建時代都會給舉人發放一定的補貼。從理論上來說,一個舉人只要節省一點,只靠朝廷每年下放的補貼,都能輕鬆的過完一輩子。
這些補貼還是小頭,真正的大頭是舉人的免稅權,也就是說,只要有了舉人的功名,以後就不用向朝廷繳納賦稅了。這個特權極為強大,因為這個免稅權是可以“借”給其他人用的。也就是說,一個舉人能夠讓很多人就此不再交稅。
比如張三有100畝土地,那麼朝廷就會按照100畝的向他收稅,但如果他的土地全部賣了出去,就此沒有了土地,那麼朝廷就不會向他收稅。而舉人避稅的方式,也正是出自這個原因,一旦某個人如果考上了舉人,十里八鄉的老百姓都會找上門來,主動將土地劃到他的名下。這當然不是這些老百姓把土地賣給了這位舉人,只是將土地掛靠在他的名下,因為只要這樣做,朝廷就不會對這些土地收稅。而舉人也因為這樣的掛靠,可以從中獲得豐厚的收益,這就叫做“投獻”。
章子俊現在坐在家中,“禍”從天降,前來報喜的差役帶來了一幫子人都拿著短棍,從大門打起,把廳堂窗戶都打爛了,叫作"改換門庭”。工匠跟在後面,立時修整一番,瑪德,臥槽!還有這樣的操作,叫什麼“改換門庭”,看來從秀才跨入舉人看似一步之遙,其實身份、特權已大不一樣了。
第一,免役,只要是家人全免。第二,養奴婢。 第三,法律豁免。明初規定,進士舉人貢生犯了死罪,可以特赦三次。只要不是重罪,都是處分了事,罪降一等。 第四,免糧。可由地方官奏銷豁免。第五,禮貌待遇。紳士只需要與為官者、同宗族長者講究尊卑,可不與外人講禮。
看看這些特權,夠橫著走了,難怪啊,家裡的傭人杜家人,還有兩個張家丫頭把稱呼全改了,稱自己“老爺”,我有那麼老嗎?章子俊很不習慣啊,跟家中人說道:“不能叫老爺,稱公子就行。”可不知一但中舉,其父為老太爺,其人為老爺,其子為少爺,故有“一世中舉,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