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第2/3 頁)
。陽明每開講座,前後左右環坐而聽者,常常數百人。每次講完,學生無不跳躍稱快。可以想像那肯定是盛大的音樂會、解渴的哲理詩朗誦會的效果。因為心學本是詩學,陽明又通達無礙,機鋒犀利,還有誠摯感人的氣度,都會融化成一種教堂唱詩班的氣氛。陸九淵講義利之辨,能把朱熹講哭了。陽明的本事又遠遠大於陸,他能把來問學的人講得忘乎所以是理固宜然、題中應有之事。陽明就是單作為一個教育家,也已在教育史上佔了醒目的一頁,現在已有許多研究教育的專書在詳細闡發他的教育學。
當時,來求學者絡繹不絕,他送往迎來,月無虛日。有許多到了一年多了,陽明還記不上名字的。每當臨別的時候,陽明常感慨的說:&ldo;君等離別,不出天地間,苟同此志,吾亦可以忘形似矣!&rdo;「《傳習錄》下」
他講學的輝煌期終於到來。他的文章事功在傳播緩慢的古代也終於傳播開來。他本人的水平也在日進日新,現在已臻達&ldo;感召之機申變無方&rdo;的化境。每個來求學的人都是廣告,所以雪球越滾越大。他的大弟子也有獨立辦學的了,對擴大王學的影響也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官方的批判也是一種大力宣傳。南宮試士以心學為問,陽明就相當高興:這回窮鄉深谷也知道我的學說了。我若錯了,必有起而求真者。
其實官方的壓抑並不多麼嚴重,心學人士愛小題大作、自我重要。那個王門弟子說&ldo;我不能昧我的良知而媚時好&rdo;,不答而出,自然考不上。而歐陽德、魏良弼直接闡發老師的思想也居然高中。說明並非全體在位的都以王學為敵。
陽明指引的成聖之路決不是苦行之路,他有個口頭語:&ldo;常快活便是功夫&rdo;。還愛說&ldo;勝得容易,便是大賢。&rdo;他對作為&ldo;六經&rdo;之一的樂,推崇備至,他決不象盧梭那樣反對演戲,他甚至認為&ldo;今之戲子,尚與古樂相近。&rdo;他說:&ldo;《韶》之九成,便是舜的一本戲子。《武》之九變,便是武王的一本戲子。聖人一生實事,俱播在樂中。&rdo;對於&ldo;詩言志&rdo;這樣的老話題,他解釋為&ldo;志便是樂的本&rdo;。
今年,他寫信給黃勉之說:&ldo;樂是心之本體。仁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忻合和暢,原無間隔。時習者,求復此心之本體也。悅則本體漸復矣。時習之要,只是謹獨。謹獨即是致良知「劉宗周、黃宗羲一脈正是以此為基本路線的」。良知即是樂之本體。&rdo;這樣,致良知就變成找大快樂,讓生命變成欣悅的靈魂課程。 要想找到良知,不能假借外物,也不能把外物當目標,也不能有任何主觀的成見,這些經驗性的偽道理正是致良知的最大障礙。就找快樂而言,也是少一種毛病就多一分快樂。據陽明說,人最大的毛病是一&ldo;傲&rdo;。好高不能忘己是眾病痛的根源。
他還是最關心道德表現,他給兒子正憲寫扇面告誡他力去傲字,&ldo;為子而傲必不孝,為臣而傲必不忠,為父而傲必不慈,為友而傲必不信。&rdo;他不敢說為君而傲如何,其實這才是最大的問題,專制君主天然大傲,把天下人都變成了奴才。王比龔自珍保守多了。這無須深論。關鍵的是,王說只一傲字,便能結果了一生。而致良知的工夫是要求&ldo;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rdo;心即理的秘密蓋在於,心本是清明無我的。後來習染成有,便功利機詐,不得安泰,不得快樂了。
要想快樂,就得忘我。忘我才能成我。這個辯證的通道包括兩個支點。一是,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把小我與族類大我融為一體,&ldo;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rdo;,世界是大家的,同生共長,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