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第2/3 頁)
學生說:&ldo;此時若有一孔可以背上老父逃跑,我就永無怨悔的一去不復返了。&rdo;假若當時可以有出國一條道的話,他會像後來的朱舜水、康有為等一樣出國的。看來,事怕臨頭。當初,陸澄的孩子病了,憂心忡忡,他教導陸這正是做工夫的時候。那麼,他現在怎麼不做工夫呢?真不折不扣的執行&ldo;知行合一&rdo;是很難很難的。
《年譜》說陽明為出心中的窩囊氣,用計把江彬扭到正德前,數羅他謀害賢良危害社稷的罪過,&ldo;亦稍償天下之忿&rdo;--大約編排此細節只是稍解自己之忿,王的《年譜》是公認的好,但也有漏、錯,此處為&ldo;增&rdo;,採入了個別筆記&ldo;臆造&rdo;的細節。陽明若能辦此,也就沒有前面那麼窩囊了。最後,刑部判決江彬時倒隱約包含了他迫害陽明的內容。
7一度陰寒一度雨
他哪裡也去不了,回到了江西,因為張忠、許泰他們以清查寧王餘黨的名義, 領大兵進駐南昌,搜羅百出,軍馬屯聚,日耗巨資,跟鬼子進城差不多。他們好象是為寧王來報仇的,對真正的跑了的寧王餘黨,他們並沒有多少興趣,卻專門跟陽明過不去。他們抓走了冀元亨。當地的官員有的望風附會,幫助他們打擊陽明。
當然,陽明回來也阻擋不了什麼,他們反而更加囂張, 派兵坐在衙門前肆意謾罵,公然在大街上尋釁。陽明絲毫不為之所動,務待之以禮。張忠、許泰領來的北兵是來發財的,不是來保護百姓的。陽明讓城區百姓避難,只留下老年人看門。還拿出東西慰勞北軍,說北軍離家,不容易,要善待之。他碰見北軍有喪故的,就主持厚葬,還哀悼不已。也是儒家的感動法。也終於感動了北兵。
已經到了冬至,陽明讓全城百姓祭奠死者。因為剛經宸濠之難, 哭亡之聲朝夕盈耳,北軍無不思家,流淚求歸。
陽明在氣勢上絕不示弱,每會議,陽明必居正坐,像似不經意似的。張忠、 許泰總想壓下他去,便找了個強項,要與陽明比射箭,陽明不應,丟臉,比輸了丟人。他們不侮辱了不認輸的人就找不回尊嚴,而儒者陽明是視尊嚴高於生命的。他答應了他們,在耙場,陽明定心平氣,三射三中,每一次都贏得北軍的歡呼。張、許二人沒撈到任何虛榮,灰溜溜的班師了。
但事情不算完,他們有權便有理。他們回到南京正德皇帝的身邊,繼續詆毀陽明,他們在南昌也調查出不少陽明與寧王相勾結的證據:一,寧王曾私書&ldo;王守仁亦好&rdo;,證人是湖口一知縣。二,派冀元亨往見宸濠。三,王也因賀濠生日而來。四,王起兵是因伍文定等人的激勵。五,破城之時縱兵焚掠,殺人太多。六,捉宸濠有一知縣即可,王的功勞沒那麼大,他的捷報過於誇大。
這真是人而無恥不知其可,想說什麼就能說出什麼來,冒死效忠的勁頭沒有,整人的才華卻一個是一個。若不是張永還能替陽明說幾句公道話,皇上幾乎聽不到真實情況,莫說是個昏君,就是明主,也的讓陽明吃不了了兜著走。奸臣當道,忠臣被害,庸人執政,精英淘汰的樁樁慘劇就是這麼搬演出來的。嶽飛式的怒髮衝冠,只能變成代代人的浩嘆。王陽明既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8五旬三上九華山
正德十五年正月,陽明想去面君。既想為自己剖白,更想勸皇上返回大內,皇上可以不愛他,他不能不愛皇帝。他怕皇帝在外遇刺,也怕京城內發生政變。因為事情既出就有一必有二,而且根據他特有的敏感,大明朝是非要發生問題不可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