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頁(第2/3 頁)
弈飲酒 ,長傲飾非,導以驕奢淫蕩之事,誘以貪財黷貨之謀,冥頑無恥,煽惑鼓 動,以益子弟之不肖。嗚呼!由前之說,是謂良士;由後之說,是謂兇人 ;我子弟苟遠良士而近兇人,是謂逆子。戒之戒之!
這道學規曾被許多書院刻石立碑的加以&ldo;引用&rdo;,如保定的蓮池書院現在還存有陽明手寫體的這道學規的碑刻。但是他所警告的現象, 在王門後期的各地的書院中時有發生,被當地的正統道學家們嫉為洪水猛獸。 他一生都在與玩性格進行鬥爭。一首編年不明的詩的結尾說:&ldo;相思不用勤禮札,別後我言在訂頑。&rdo;即使不是這一年寫的,也可以移贈他即將告別的學生。
九月初八,他離開山陰--永別了山陰。他坐船從姚江面上往下飄流,他沒有永別的預感,但應當並不平靜。對於他即將處理的問題,自然是一點也不愁。但,他那個不滿一歲的小寶貝,還有那個在他家尚未站穩腳根張夫人,肯定是他的愁腸。這些均無詩文可證。
可見的陽明依然只能是思想家的陽明--他離開越城的最大的故事就是&ldo;天泉證道&rdo;了。
5天泉證道
時間:1527年夏曆九月初七,即陽明啟程的前夕。
地點:王府前不遠的天泉橋。
論辯圍繞著陽明的四句教而展開。這著名的四句教是: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甲方:王畿,主四無說;乙方,錢德洪,主四有說。
陽明的最後裁決是,打並為一,有無合一。
王、錢二人都感到有統一宗旨的必要了,現實的原因是先生一走,這裡的實際主持就是他倆,如果他倆不統一就無法統一別人。深層的原因是他倆都感到心學的內在理路有出現分歧的張力,必須明確個&ldo;究竟處&rdo;,才能確定而明晰地綱舉目張。 王畿認為老師的四句教,還不是&ldo;究竟話頭&rdo;,他要再向前推進, 他說:&ldo;心體既然無善無惡,意也就是無善無惡,知亦然無善無惡的知,物亦是無善無惡的物矣。若說意有善惡,畢竟心體還有善惡在。&rdo;
錢德洪說四句教是&ldo;師門教人定本,一毫不可更易。心體是天命之性,原是無善無惡的。但人有習心,意念上見有善惡在,習染日久,覺心體上有善惡在,為善去惡,格致誠正修,正是復那本體的工夫。若原無善惡,工夫亦不消說矣。&rdo;
王畿說:&ldo;先生立教隨時,四句教是所謂權法,不可執為定本。體用顯微,只是一機。心意知物,只是一事。應該覺悟到心是無善無惡之心,意即無善無惡之易,知即是無善無惡之知,物即是無善無惡之物。而且只有無心之心才能藏密,無意之意才能應圓,無知之知才能體寂,無物之物才能用神。天命之性,粹然至善,神感神應,其機自不容己,無善可名。惡固本無,善亦不可得而有也。這就是所謂無善無惡。若有善有惡,則心意知物一起都有了。心亦不可謂之無矣。&rdo;
錢德洪說:&ldo;象你這樣,就壞了師門教法。&rdo;
就個人的學術個性而言,王在慧解上有優勢,他也被後來的學者指為禪,他的主張也的確象禪宗的祖師慧能的&ldo;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rdo;,究竟話頭就是&ldo;四無&rdo;,用鄒守益的概括則是:&ldo;心無善無惡,意無善無惡,知無善無惡,物無善無惡。&rdo;「《青原贈處》,《鄒東廓文集》卷三」 錢在篤實上有優勢。他的主張則是漸修法,強調時時&ldo;為善去惡&rdo;的復性工夫,類似神秀的&ldo;時時勤拂拭,勿使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