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第2/3 頁)
do;談助&rdo;。
陽明說:大抵吾人為學緊要大頭腦,只是立志,所謂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你看那好色之人未嘗有困忘之病,只是一真切耳。自家痛癢,自家須會搔摩得。既自知得痛癢,自家須不得不搔摩得。佛家所謂方便法門,就是自家調停斟酌。 他當年在龍場給諸生立&ldo;教條&rdo;時,首要的就是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泊奔逸,何處是個頭。
他說的志之所向,就是心意之所向,就是要人們擇善棄惡,立志是個由知善走向行善的過程。
他說:&ldo;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閒話、管閒事。&rdo;
《孫文學說》全書共分&ldo;知行總論&rdo;、&ldo;能知必能行&rdo;、&ldo;不知益能行&rdo;&ldo;有志竟成&rdo;等八章,在自序中強調:心,是&ldo;萬事之本原&rdo;。結論是:&ldo;夫事有順乎天理,應乎人情,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為先知先覺者所決志行之,則斷無不成者也,此古今革命維新,興邦建國等事業是也。&rdo;
孫文受陽明的影響渠道甚多,晚清以來陽明學大盛是個總背景,他到日本之後反受日人影響,又主動學其明治維新的經驗,自然學得一個&ldo;活&rdo;陽明在。若陽明活到晚清則自然是個孫文也。
真正的內因在於:凡革命家必然是心學家。而且亂世出心學,無可依傍時則必然&ldo;唯心&rdo;唯意志矣。而且中國的思想家,凡主張隻手打天下的都有幾分心學氣,凡持文化激進主義的都有心學風格。用道德來抵抗俗世的必有心學風骨。
孫文未必死摳陽明全書,只是需要陽明精神、便有了陽明風格,便來弘揚陽明心學,用以砥礪民志,喚醒民眾,發動革命。
4悔悟是去病的藥
陽明去不成,便約黃來山陰、來相會。但等到五月,黃還是沒來。古人交通通訊自是不便,但也有在橋下死等,水來不走、抱樹而死的信義漢。
到閒曹去當散官,大概也沒什麼嚴格要求,更主要的是他不想表現積極,就在老家這麼逍遙著。
黃綰不來,他很沒情緒,儘管身邊也有幾個資質不錯的學生,但都不足以討論精微的問題,王說因為他們&ldo;習氣已深&rdo;,不能撩撥王進入忘我之境,難得有什麼大發明。
他熱愛山川形勝,認為它們比人還有靈氣,便領著幾個學生後輩,就近作逍遙遊。
先到了上虞。上虞在錢塘江口,相傳是虞舜後代的封地,名虞賓。都是越語地名,意義不明。上虞與餘姚相鄰,曹娥江縱貫全境。東山有晉太傅謝安等待再起的歸隱處--&ldo;東山再起&rdo;的那個東山。烏石山有東漢大哲學家王充的墓。他對王充不感興趣,對謝安則還曾提起。這次從上虞到四明山觀白水後,有詩:
野性從來山水僻,直躬更覺世道難。
卜居斷擬如周叔,高臥無勞比謝安。
--我想在這裡隱居,別把我當成想東山再起的謝安。--看來仕途不得志的苦悶對他還&ldo;存在&rdo;著。
四明山古稱勾餘山,系仙霞嶺分支,連線著餘姚和上虞,是曹娥江與甬江的分水嶺。相傳山中有石室,中間三石分四,通日月星辰之光,好象樓有窗戶,故曰四明,山以此名,主峰又叫四窗巖。是浙東丘陵中的高山了,與會稽山一樣高,用今天的話說都在海拔500米左右。比陽明老家餘姚的那個龍泉山高將近10倍。很值得陽明遠足一趟。
</br>
<style typ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