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第1/3 頁)
張深以為然,默然良久,然後對王說:&ldo;吾這次出來,是因群小在君側,須調護左右,默默地保衛聖上,不是為掩功而來。但順著皇上的意兒,還可以挽回一些,若逆其意,只能激發群小的過分行為,無救於天下之大計矣。
陽明看出張是忠心體國的,便把宸濠交給了他。然後,說自己病了,住到西湖旁邊的淨慈寺,靜以觀變。
此前,皇上曾以威武大將軍的鈞牌派錦衣衛找陽明追取宸濠,陽明不肯出迎。他的部下苦勸,他說:&ldo;人子對於父母的錯亂命令,若可說話就涕泣相勸。我不能做阿諛之人。&rdo;部下問為他給錦衣衛多少酬勞,他說:&ldo;只給五兩銀子。&rdo;錦衣衛怒而不要。次日辭行,王拉著他的手說:&ldo;我曾下錦衣衛獄甚久,未見像您這樣輕財重義的。昨天那點薄禮是我的意思,只是個禮節而已。您不要,令我惶愧。我別無長處,只會作文字。他日當表彰,讓人知道錦衣衛中還有像您這樣的。&rdo;弄了那個人一個無話可說。
他就是這樣既刻板又靈活。只依照自己認定的&ldo;理&rdo;來有效的行事。
張永本是劉瑾、谷大用一夥的,後來消除劉瑾立了大功。在明代的太監中是近乎有學術的。他知道張忠、江彬、許泰等人都曾得過寧王的大好處,現在又想奪陽明平亂之攻,從陽明要俘虜也是為此。陽明不與他們配合,他們便反過來誣陷陽明初附寧王,見事敗,才轉而擒之以表功--把他們的實情轉成了陽明的實事--這倒是陽明說的若無良心,無施不可--沒有上帝人什麼不能幹呢?他們大概也有替寧王報仇的的潛意識,這倒證明他們對寧王還小有良心。
張對家人說:&ldo;王都御史忠臣為國,現在他們這樣害他,將來朝廷再有事,還怎麼教臣子盡忠。&rdo;他趕緊回到南京,先見皇上,全面深入地講了陽明的忠誠,並反映了張忠等人慾加害他的陰謀。給皇帝建立了個良好的第一印象,那幫人再說什麼,皇帝也聽不進去了。要沒張永的暗中保護,前寧王的囚車隊裡還會多一量裝王陽明的。
忌恨陽明的還有大學士楊廷和。他基本上是個好官,但恨陽明在歷次上疏中,把功勞全歸功於兵部王瓊尚書,沒把他這個宰相放在&ldo;英明領導&rdo;的位置上,生怕王瓊、王陽明因功提撥,成了他的掘墓人。他從自己的角度參與了排擠陽明的大合唱。
張忠又對皇帝說:&ldo;王守仁在杭州,竟敢不來南京,陛下試召之,必不來,他眼中就根本沒有皇帝。&rdo;
張忠為什麼這麼有把握呢?因為他屢次以皇上的名義召喚陽明,陽明就是不理睬他,所以他覺得這樣能坐實王目中無君的罪名。他沒想到張永在給陽明當地下黨,
派人告訴實情。所以皇上一召,陽明立即奔命,走到龍江,將進見。張忠自打了嘴巴,便從中阻撓。
一個叱詫風雲的英雄受這種窩囊氣,是個什麼滋味?他此時的《太息》詩影射群小像亂藤纏樹一樣,要將樹的根脈徹底憋死。而自己呢,&ldo;丈夫貴剛腸,光陰勿虛擲。&rdo;言外之意是後悔自己把心力、精力都徒然擲於虛牝之中了。 他在上新河,半夜裡坐在河邊,見水波拍岸,汩汩有聲,深愧白做了一世人,活得這麼窩囊,比屈原還冤枉,他也有了死的心思,回歸到大自然之中,獲永久的平靜,人生最難受的是蒙受誣陷,忠而見謗、信而見疑,他從正德這裡是領受這種命運是花開兩度了。上次,他微不足道,這次,他是剛立過滔天大功的地方大員,還是這麼微不足道,像喪家的乏走狗一樣摸門不著,苦情無處訴。他對自己說:&ldo;以一身蒙謗,死即死耳,只是老父怎麼辦?&rdo;大概,他還放不下,他剛有的小兒子。
他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