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第1/3 頁)
魯迅改造國民性,也都功不在禹下。
大禹治水告成於這片三苗古地。《越絕書》載:這片泥濘積水的沼澤地,本是荒服之國,人民水行而山居,刀耕火種,還流行著斷髮文身的習俗。巫風頗甚。《越傳》載:&ldo;禹到大越,上苗山,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因而更名苗山曰會稽。&rdo;現會稽山麓的大禹陵,即為禹之葬地。會稽,不但是自然的山了,成了行政區劃。夏少康封庶子無餘於會稽,奉守禹祠,國號為&ldo;于越&rdo;。秦始皇時期改名為&ldo;山陰&rdo;。因其在會稽山之陰。這是把越語地名改為通用語。《王陽明年譜》及書信中屢次出現的&ldo;越&rdo;&ldo;山陰&rdo;就是紹興。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終於報仇復國的精神最見越人氣性。現在紹興的越城區就是當年范蠡幫助勾踐為&ldo;十年生聚,十年教訓&rdo;而規劃設計的。這也是紹興城又稱作&ldo;蠡城&rdo;的由來。勾踐滅吳的次年將國都從蠡城遷到琅(今山東膠南縣附近)。王陽明的遠祖即琅人,不知是隨勾踐遷過去的,還是越人到了琅後繁滋的,抑或是琅土著。王氏是望族,不像平家子如張居正那樣族譜多不過從本朝講起,王氏族譜上的&ldo;始祖&rdo;是晉光祿大夫王覽。王覽的曾孫便是大名永垂的王羲之。羲之少隨父王曠渡江,先安家建康(今南京),不滿意,又搬到會稽。當時兩城是齊名的江南大都會。但山陰道上山川自相映發,美景疊現,令人應接不暇的風光更能滿足他那藝術家的心靈。他的後代又遷華唐,石堰,達溪。始終在這一帶打轉轉。羲之的二十三代孫王壽,自達溪遷到餘姚。陽明的父親王華思戀山陰山水佳麗,又搬回山陰(紹興)。餘姚遂成為陽明的&ldo;老家&rdo;,現在兩地都留有遺蹟。
山陰被習稱為越,還因為隋朝時在此建越州,五代十國時,吳越王錢婆留定越州為吳越國東府,行都。改稱為紹興,則是南宋趙構避金兵跑到這裡,兩次把越州當成臨時都城,越州官紳上表乞賜府額,趙構題&ldo;紹祚中興&rdo;,意為繼承帝業,中興社稷。公元1131年,改年號為紹興,並將越州升為紹興府。於是,于越,會稽,山陰等名稱一統為紹興。紹興府城的東西兩部分分別為會稽縣城和山陰縣城。也就是說紹興府署,山陰縣署,會稽縣署當時都在同一大城之中,統稱越城,即今浙江紹興。
一提紹興,人們就能想起一長串讓人心酸眼亮的英名:周恩來,周樹人(魯迅),蔡元培,秋瑾,徐錫麟,章學誠,劉宗周,張岱,王思任,徐渭,再往上陸遊,賀知章等等,等等。雖然不能說阿q的未莊與越地沒有關係,但越地誠如王思任所說:&ldo;乃報仇雪恥之,非藏垢納汙之地。&rdo;也許,一張苦臉,一副刀筆的紹興師爺形象最能體現越人的強項、狷介和幾分刁鑽的個性。人傑地靈的紹興,因走出個王陽明而影響了中國的歷史。
陽明出生的餘姚是個山嶺叢集的古樸閉塞的城鎮,多虧了一條姚江勾通了與域外的聯絡,更多虧王陽明創立了姚江之學,從而使之成為浙東文化重鎮。黃宗羲在《餘姚縣重修儒學記》中說:
元末明初,經生學人習熟先儒之成說,不異童子之述朱,書家之臨帖,天下汩沒於支離章句之中。吳康齋、陳白沙稍見端倪,而未臻美大聖神之域,學脈幾乎絕矣。……貞元之運,融結於姚江之學校。於是陽明先生者出,以心學教天下,視以作聖之路,馬醫夏畦,皆可反身認取,步趨唯諾,無非大和真覺,聖人去人不遠……至謂千五百年之間,天地亦是架漏過時,人心亦是牽補度日,是人皆不可為堯舜矣。非陽明亦孰雪此冤哉……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