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第1/3 頁)
簡單的說,嚴灘問答的結論就是本體工夫都是有無合一的。將天泉證道的四句教簡捷的一元化起來了。心學體繫到達了最完美最單純的抽象,陽明找到了最後的表示式。
第十四回 迷悟由人
1文明原有象
他走到哪裡,無論颳風還是下雨,都有一邦學生出迎,遠送,他現在是受無數莘莘學子擁戴的教主了。其況味比發配龍場時有天壤之別了。比當年去江西剿匪也顯得德高望重多了。就他能見到的景象而言,他現在走到了頂峰。不管此次出山,他情願與否,在社會上,他重新工作了,便與賦閒意味不同。他心裡也憋著這口氣,關於平宸濠的議論還是個案子,許多跟從他的人還沒有得到公正的評價。有的明升暗降,有的等於被廢斥。跟著他幹的除了伍文定,都沒得了好結果。他屢次上疏,請求公平的安排這些人,都等於對大風說話。相對於那個平庸僵化的官僚網來說,他這個特立獨行的人物,因有了擁戴者也就成了一派。而他的起伏也就關乎這一派的興衰。生活在具體內容中的人,形而下的原因要比形而上的更有力度。
他把思田之亂,比成蘚疥小病,其事至微淺,根本不值得他費神--也因為他現在又上了一層樓,自覺地運用&ldo;無&rdo;的智慧來料理世事了。當初,江西的名士就嘲笑他為了剿幾個小洞匪還天天練兵;寧王的謀士也因此而低估了他的本事。他過去有舉輕若重的一面,或者說還不免有舉輕若重的時候。現在他已經到了舉重若輕的化境。
現在他一腦門子&ldo;學&rdo;,世事於他並不重要了--因為他已在九天之上,人間的雜事均不在話下。只要此學大明,他自己覺得可以把這紛擾的人世間帶到良知的理想國去。--他不能親眼看見這個景象了,便把希望寄託在學生身上。&ldo;導師&rdo;這個角色可以接通價值世界和事實世界,是他最願意搬演的形象。
在古越講學的日子,是他最舒心的日子。現在他走到哪裡都能感到心學的光輝在普照。飄泊的感覺被普法的巡視感取代,一個凡人能獲得這樣的成功,是該欣慰的了。但他到了時不時的想落葉歸根的年齡,這位古越陽明子還是情繫古越。
他在越城講學時,就盼著在一片湖海之交的地方卜居終老,只為眼前能常見浩蕩。這次出來,偶然登上杭州城南的天真山,便象找到了家似的,心與山水一起明白起來了。天真山多奇巖古洞,俯瞰八卦田,左抱西湖,前臨胥海,正是對他的心中想。隨同老師登臨的王畿、錢德洪自然懂得老師的心意,在富陽與老師分手後,便回去準備建立書院,盛讚天真之奇,當然正合陽明的意思。他寫詩給兩位高足,表示贊同:&ldo;文明原有象,卜居豈無緣?&rdo;但是,王、錢二人不久就進京去了,落實此事的是薛侃,只是未能成為陽明的居住地,成了紀念他的祠堂。他的大弟子鄒守益、方獻夫、歐陽德等許多人都參與修建。這裡成了王門的定期聚會講論的據點。每年春秋兩祭祀,每次一個月。
陽明過常山時寫了一首名曰《長生》的詩,正是他們剛剛論述過的究竟話頭在他生命意識上的凝結。&ldo;微軀一繫念,去道日遠而。&rdo;正是說的必須無心,一有心便落入俗套。&ldo;非爐亦非鼎,何坎復何離?&rdo;是說他根本既不信佛也不通道,不相信那些長生不死之術。他的解決辦法就是用哲學來超越:&ldo;本無終始究,寧有死生期?&rdo;這是&ldo;無&rdo;的智慧帶給他的受用。真心學是不怕死的,因為&ldo;乾坤由我在&rdo;,我是生命的主宰。他還說了一句犯忌諱的話&ldo;千聖皆過影&rdo;--唯有&ldo;良知乃吾師&rdo;。
他路經江西--這片使他輝煌起來的地方,也是一片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