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第2/3 頁)
先生了事回來。&rdo;他也確實先辭了職,並在 上買好了房子和地,在那裡等先生共同去修證絕學。陽明在打仗時,一想起他這一片芳草地,還美滋滋的呢。
現在,聽到徐的噩耗,大放悲聲:&ldo;今天,就是我回到陽明之麓,又有誰與我同志!二三子均已離群索居,我再說話,還有誰聽?我在倡議,還有誰響應?還有誰來向我問道?我有疑惑,還有誰和我一起思考?嗚呼,徐愛一死,我餘生無樂矣。我已經無所進,而徐愛的境界正進而不可限量。天喪我!就讓我死算了,又何必喪知我最深、信我最篤的學生!我現在無復有意於人世矣。&rdo;
聽到徐愛的死訊,陽明哭了許久,哽噎不能吃食,持續了兩天多。人們都勸他進食,但無效。當他想到我還可以完成徐愛的未竟之業時,才找到了吃飯的力量。他原先想的是萬一他先死了,讓徐愛實現他的&ldo;無窮之志&rdo;。現在倒過來了,我替他活著。他決心等這個冬天結束兵戈,在明年夏天之前,&ldo;拂袖而歸陽明洞&rdo;。二三子若再跟從我,就再回到有徐愛主持的時代。即使舉世不以我為然,我也不改其志,等百世之後有理解我的人出來,徐愛有知一定會糾正我的昏聵、改變我的懶惰,使我們的事業終有所成。
他入贛以後,他的學生分了幾夥。有的在陽明之麓,即山陰老家;有的在南京,守著他的舊攤子,並教導他的小兒子,如薛尚謙,還有被他評價為&ldo;通道之篤,臨死不二,眼前曾有幾人&rdo;的楊仕德,等等;還有一彪學生一直跟著他轉戰羅霄山脈、大庾嶺南北。
按一般的標準,打仗是成雄,講學是成聖。但陽明從來不把它們作為兩件事。他是在用他的學去打仗,打仗也正是進學的好機會,是他&ldo;在事上磨練&rdo;的教學實習。「不知後來毛澤東的&ldo;幹中學&rdo;是否受此啟發」他還真是不管多麼忙,也堅持&ldo;正常教學&rdo;,用他的學生的話說,就是出入賊壘,未暇寧居,亦講聚不散。了不起的人自有了不起的地方。
就是面對暴動,他也反對單純軍事觀點,他認為治本的辦法昌明政教,他強調綜合治理,反對不教而殺。每平定一方,他就奏效請建立巡司或縣級政權,一共建立了三個縣:平和、崇義、和平。從名字一看就是儒家的作品。為加強基層的權力密度、強度,以擴充套件皇權的長度,以保證百姓生活在國家的懷抱裡,他恢復了久廢的洪武爺的&ldo;鄉約&rdo;制度,用他們擔負起日常的管理鄉民的工作,保持基本的社會公正與禮儀生活秩序,教化子弟改惡從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有條件的地方,他就建立社學。他認為&ldo;民風不善,由於教化未明。&rdo;移易風俗,建立社學是最為淺近易行的。
他這套綜合治理,自然還是儒家禮樂教化的老套子,但當時的狀況還低於這個老套子,就又顯得他了不起了。而且還證明瞭儒學的構想,不是不靈,而是沒人真去實行。--是不是,由此可證,顏回、徐愛都可以當宰相呢。恐怕還是不行。還是老問題,戰國時的商鞅就提出了:儒可以對人仁義,但怎麼能讓別人對你也仁義?
8真誠的欺詐
陽明先打橫水、桶岡時,曾給 頭的池大鬢打了一招太極拳--要應就是實的,不應就是虛的--就是去招撫他們,他們若聽招固然上好,若不聽也穩住他們暫時別動。現在,陽明騰出手來了,可以調頭專意對付這股最大的暴動隊伍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