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第1/3 頁)
2講會傳主義
嘉靖四年九月,他回了老家餘姚,建立了一個制度,就是在龍泉寺之中天閣,每月以朔「初一」望「十五」初八二十三為期,聚會講論。他寫了一個&ldo;學規&rdo;《中天閣勉諸生》,親書於中天閣牆壁上,告誡同盟勿一曝十寒,要堅持月月講、日日講,不得動氣求勝,長傲逐非,務在默而成之,不言而信。這種講會制度,在陽明死後,蔚為大觀。各地的王門學生,以這種形式光大王學,有了半宗教儀式、或宗教會社的特點。
這個中天閣後廢為庵。清乾隆年間改建為龍山書院。後又不斷重修。現為文獻館,收藏著陽明的家書等文物。閣的下方有餘姚四先賢--嚴子陵、王陽明、朱舜水、黃宗羲的古裡碑亭。在陽明的碑亭石柱上是乾隆年間餘姚知縣的題聯:&ldo;曾將大學垂名教,尚有高樓接瑞雲&rdo;,亭額是:&ldo;真三不朽&rdo;。陽明當年若滿足作一個龍泉詩社的詩人,他這一生也就白活了。
在陽明未死前,即嘉靖五年,劉邦採在安福首創惜陰會。陽明為之作《惜陰說》。這個惜陰會每隔一個月聚會五日。次年,陽明出山去解決廣西民變,路過江西吉安,寄信安福的同志,說當時怕成虛語,現在聽說遠近來與會者竟有百數,可見良知之同然。他用程明道的話勉勵同志們:&ldo;寧學聖人而不至,不以一善而成名。&rdo;不夠一年天氣,遠近聞風而至者已經百數,爾後日益發展,等到嘉靖十三年,鄒守益、劉邦採等等在惜陰會的基礎上建立起了復古、連山、復真書院,並訂立了平時的四鄉會章程,春秋兩季,合五郡,出青原山,為大會。 用《年譜》的話說:&ldo; 於是四方同志之會,相繼而起,惜陰為之倡也。&rdo;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不但是後來復社之類黨社活動的雛型,也是中國政黨的本土原型。
這個&ldo;光&rdo;可不是燭光了。
還是嘉靖四年,陽明的學生在越城區之西郭門內、光相橋東建立了陽明書院。十二年後,加上了&ldo;陽明先生祠&rdo;的內容。因為陽明死後,依然有許多學生來居,依依不忍去,於是身為巡按御史的周汝員便給同學建立這個居住地,供人們永久瞻仰先生的無量功德。
3左右逢源,方是良知用事
錢德洪、王畿鄉試中了舉,但沒有進京參加會試,坐船回到了山陰, 陽明非常高興,讓他倆當助教,凡初入門者,都讓他倆引導,等志定有入,有了基礎之後,才正式接見。每臨坐,先焚香默坐,無語,找感覺,然後讓學生試舉,立即予以針對性極強的點撥。大凡是灌輸一種哲學化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說在有限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無限的意義。但是絕不酸,不作傻詩人模樣,毋寧說象&ldo;老吏斷獄&rdo;,一個有變必應的儒俠。現存他的語錄大多是關於具體生活問題的表態。驗證道行的高深與否,不在談玄,而在具體世事面前通不通。
一個學生問:&ldo;我只是於事上不能了。&rdo;陽明說:&ldo;以不了了之良知。 &rdo;學生一時難解,但也沒想好,不敢再問。陽明接著說:&ldo;所謂了事,也有不同。有了家事者,有了身事者,有了心事者。汝今所謂了事,蓋以前程事為念,雖雲了身上事,其實有居產業之思在,此是欲了家事也。若是單單只了身事,言必信,行必果者,已是好男子。至於了心事者,果然難得。若知了心事,則身家之事一齊都了。若只在家事身事上著腳,世事何曾得有了時。&rdo;
有人說慮患不可不遠,陽明說:&ldo;見在福享用不盡,只管經營未來, 終身人彼而已。&rdo;為了將來而失卻現在可是中國教化觀的總帳,心學與那種理念論的區別蓋在於此。它是現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