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二 雲層的下面(第2/2 頁)
來沒有停止過,透過舷窗看過去,到處都是濃密的雨霧,還有火山爆發時候產生的霧氣,可見度絕對不會超過五米。
當然因為下雨的緣故,讓雲層的下面,所有的塵埃都被一掃而空,就連那些堪稱毒氣的有害氣體,也在第一時間被水吸收,讓一千米以下,火星的天空變得無比潔淨。
在這種環境下,想要依靠肉眼導航,尋找到合適的位置,自然是胡扯,就算是楊青的神識也不行。
哪怕到了元嬰期,他的神識也只能覆蓋一百多公里的距離,更別說龐大的星球了。
不過在火星的外面,還有數量眾多的節點,以及一艘同樣龐大的宇宙飛船。
空間波通訊的強大能力,足以穿透遠遠稱不上緻密的塵埃層。
而中微子探測器,也可以吧包括地心在內的火星情況,探測得清清楚楚。
當然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發展,常年在很多時候,都在不能依靠可見光的宇宙中活動,自然在飛船上,也有了更多的探測裝置。
很快,飛行器的探測方式,就由可見光,轉化成了電磁波和紅外線,還有引力的綜合方式。
電磁波其實就是雷達,這個在藍星上得到廣泛應用的辦法。
雖然雷達在楊青的專門針對下,沒有辦法探測到宇宙飛船,不過這卻不能說它在宇宙時代失去了作用。
電磁波有著高達光速的傳播能力,雖然超過一段距離以後,就會因為散射,被宇宙背景輻射所掩蓋。
然而把它們用來探測小行星,以及各大行星的表面,依然是簡單而廉價的辦法。
在各種方式一起動手的前提下,透過計算核心的綜合處理,瓢潑而下的雨滴被抹去,一副完整的火星表面地圖,就出現在所有人的眼前。
雖然絕大多數的小行星,都是岩石材質,不過它們也有著屬於自己的核心,這也是它們能夠在宇宙中留存幾十億年的原因。
在劇烈的撞擊中,岩石或者冰質的外殼,第一時間就被粉碎,然而很多的核心卻留存了下來。
留存的核心絕大多數都跟藍星的核心相似,算是鐵鎳材質,不過還有很多,屬於元素週期表靠後的位置,都是放射性元素。
《高天之上》
於是楊青他們就可以看到,整個火星上,星星點點,到處都是放射性元素的光芒,從一個個饅頭一樣的小山裡發射出來。
想來早期的藍星差不多也是這個樣子,不過漫長的歲月,讓這些半衰期長達百萬年的放射性元素,也終於蛻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