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 報君黃金臺上意(第1/4 頁)
崇禎十四年。
七月十五日。
黎明。
遼東。
乳峰山南。
原本一直以來都是安安靜靜的明軍大營,此時逐漸嘈雜了起來。
人聲馬嘶在營帳之中交錯,混雜著凌亂而又急促的腳步聲打破清晨的寧靜。
洪承疇滿臉冷意,仗劍按帶,在眾將的簇擁之下向著南營望臺走去。
一路而過,營中無論將校軍兵皆是面帶懼意,紛紛行禮退避。
洪承疇登上高臺,原本就陰沉的臉色變得更加陰沉,幾乎要滴出水來。
曹文詔與劉肇基兩人跟在洪承疇的身後,等到看清了眼前的景象之後,兩人同時皺起了眉頭。
乳峰山的西南,視野之中密密麻麻的清軍旌旗幾乎連成了一線。
大隊大隊的清軍騎兵正在從原野之上呼嘯而過,向著東南的方向賓士而去。
清軍在西南排兵佈陣,排布了整整十三處大陣,每陣的人數都在三千上下。
就在女兒河北,大量的清軍此時正在渡河南下,開赴戰場。
一陣陣的眩暈感向洪承疇襲來,洪承疇只感覺自己的視野開始有些模糊。
洪承疇面色慘白,他緊咬著牙關,一手握緊了腰間的寶劍,一手緊握著身前望臺的欄杆。
就在這個時候,就在看到清軍動向的這一時刻,洪承疇也清楚了自己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一個足以致命的錯誤。
六日之前,黃臺吉領援兵趕至錦州城外。
根據多日以來的探報,松錦一線,清軍原有戰兵六萬餘人。
關外坐探耳目與夜不收共同回報訊息綜合。
黃臺吉領兵六萬趕至,減去傷亡的兵力,清軍的兵力還有足足十一萬人。
而且這十一萬人都是戰兵,隨軍的民夫並沒有計算在內。
而此時,洪承疇如今可用之兵僅有八萬餘人。
這還包括了被困在錦州,祖大壽所領一萬五千餘兵馬。
八鎮共有十三萬的兵馬,但是需要防守的地方太多,自然不可能全部集中一處。
除此之外洪承疇能夠指揮的兵馬,還餘下:
中協鎮曹文詔、東協鎮白廣恩、密雲鎮唐通。
宣府鎮楊國柱、遼東鎮劉肇基、大同鎮姜鑲。
山海鎮馬科、寧遠團練吳三桂。
算上洪承疇自己所直領的督標營,合計九營,共有六萬五千戰兵。
清軍包圍錦州放了約有三萬人,但是正面也還有將近九萬人。
在兵力的對比上,明軍就已經是處於弱勢,軍中因此人心惶惶。
正因為如此,所以洪承疇才儘可能的將兵力集中起來,準備迎接清軍後續的衝擊。
在昨日清晨夜不收回報,從清軍控制之地,有大量的民夫和步隊進駐錦州。
而後清將英俄爾岱領三千精騎進駐乳峰山西南邊的長嶺山。
那個時候洪承疇就察覺到了有些一些不對,但是正面清軍帶來的壓力太大,所以只是分了一營護住側翼。
而現在洪承疇也嚐到了自己當初種下的苦果。
洪承疇緊握著腰間的寶劍,鐵青著臉,轉身走下了望臺。
緊接著,急促的戰鼓聲便已經是從明軍大營之中響起。
伴隨著搖動的令旗和飛馳而出的令騎,駐兵於乳峰山和松山城之間九營明軍頓時便沸反盈天。
大量的明軍從營帳之中蜂擁而出,曹文詔、吳三桂、白廣恩、劉肇基四名總兵的將旗都出現了戰場之上。
所有人都知曉,一場血戰再所難免。
……
“建奴三營騎兵合計萬騎,過石灰窯,往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