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動盪(第1/3 頁)
明初朱元璋於各地設立衛所,同時頒行《垛集令》,垛整合為衛軍的主要徵募方式。
按《垛集令》的規定,民三戶為一單位,其中一戶稱正戶出軍丁,也就是正軍,其餘為貼戶。
正軍如果亡故,便從貼戶之中補全。
所謂“勾軍”是明代補充軍伍的制度。
明朝前中期實行衛所軍制,軍戶固定承擔兵役,父死子繼,世代為兵,隨軍屯戍。
若軍戶全家死絕或逃亡,由官府派員到原籍勾補親族或貼戶頂替,稱為“勾軍”。
勾軍一般來說是兵部武庫司主其事,如有勾取,衛所開報,核實鄉貫居止,內府給批,發給軍單,付都司衛所執行。
只是在衛所制崩壞的情況之下,勾軍的範圍也不斷的擴大。
很多時候在難以處理失地流民時也會將其編為軍戶,補充到各地的衛所。
一來解決了流民的問題,二來又讓缺人的衛所得到了人力的補充。
關啟林是個聰明人,他選擇了合作,勾軍的事情他應了下來。
沔縣千戶所的兵額按照規定來說,要有一千一百二十人名正軍。
正軍是在行伍之中的軍人,餘丁或稱軍餘為正軍的子弟,他們不屬於編制之內,但是也需要同正軍一起到駐地服役,為正軍做後勤保障,同時作為正軍的替補。
正軍戰死或者是因為意外亡故,他們便可以頂替其名額。
一處千戶所,一般來說都有四五千餘人。
因為正軍自然不是孤身一人,都是攜家帶口。
沔縣千戶所逃軍嚴重,軍田不斷被侵佔,日益衰落。
關啟林將大概的情況也給陳望說了清楚。
如今沔縣千戶所之中只剩下了兩千餘人,五百多名軍兵都是東拼西湊而來。
現在守城的兩百多名軍兵,其中有半數都是花錢找來的青皮,甚至還有補上來的餘丁和老人。
兩百多人不僅要守沔縣,還要守沔縣千戶所。
明時衛所一般都不設在縣城裡面,而是另設一處。
一處千戶所下面有十個百戶所。每個百戶所按標準都有一百一十二名正軍。
每個百戶所下轄兩個總旗,每個總旗約五十五名正軍。
每個總旗之下設五個小旗,每一個小旗設立一處軍屯營、
小旗為軍屯的最基本單位,內地很多現在的小旗營現在多演變為了村落。
流民共有三千多人,一下子將其全部都歸於沔縣千戶所的編制之內自然不現實。
不過沒有編制也沒有關係,先安頓下來就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天高皇帝遠,少報一個多報一個又有誰知道?
錦衣衛如今哪裡有天啟年間的威風,不止是捕食的爪牙被拔掉,甚至就連口中的尖牙都被取了。
如何處理就是關啟林的事情,陳望讓人給關啟林支了五千兩的白銀。
梳理關節,打通竅門之類瑣碎的事情自然也一併歸於關啟林來解決。
當然這五千兩的白銀陳望自然是沒有直接將其交給關啟林,而是讓趙懷良領了一局的軍兵送去,並直接留在沔縣的千戶所之中監督著這筆錢財是如何使用的。
趙懷良領了命令,得了印信,領著關啟林跟一路從中軍帳的位置走到了庫房。
五千兩的白銀由一口大箱子裝著,在裝載上車的時候,特意開啟了箱蓋清點。
說實話,關啟林這輩子都沒有見過這麼多的白銀。
那白花花的白銀被陽光一照差點了迷了關啟林的眼睛,要不是他身旁的兩名親衛還有些神智,關啟林差點就要倒在了地上。
千戶是正五品的武官,但是正五品的武官又如何,內地的衛所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