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應對(第1/4 頁)
“興安城固若金湯,進攻興安的代價流寇承受不起。”
“高迎祥不會進攻興安,他是個聰明人,不會做蠢事。”
興安東城城樓閣中,一眾將校的目光都聚焦在陳望的身上。
陳望一手舉著一面紅旗,另一隻手撐靠在沙盤的邊沿,環視了眾人一眼後,將目光又重新放回了身前的沙盤之上。
在陳望的身前,擺放著一張巨大的方桌,桌面之上就是一面用沙土堆制而成的簡易沙盤。
這面沙盤是陳望依據著手中的山川地勢圖,徵募了一批匠戶,指揮著匠人制作而成的。
】
相比餘平面的地圖來說,三維的沙盤給人的感覺更為直觀,更方便部署和安排軍隊,制定軍事計劃。
也正因為如此,後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在技術的不斷革新之下,沙盤開始得到廣泛應用。
陳望讓人制作的沙盤自然是達不到後世那種專業沙盤的水平,但是現在只是冷兵器時代,沙盤的精細程度並不需要多高便可以滿足戰爭的需求。
沙盤囊括的地方並不大,但是也包括了漢中府、勳陽府、襄陽府、南陽府四府的地方。
當然襄陽府、南陽府只是在沙盤上出現了一半地方,而漢中府的西部,也就是漢中城以西的城池山脈也沒有塑造出來。
在勳陽府和襄陽府、南陽府三府的方向,密密麻麻插滿了紅旗。
這些紅旗自然是代表著襄陽府內的營兵,還有盧象升麾下的部隊。
現在盧象升因為之前的戰敗還沒有緩過來,在江水的沿岸設防,並沒有追擊過河。
正因為如此,流寇沒有辦法再北上返回南陽府。
興安城的位置插著一面略大一些的紅旗,上面用白色的筆墨寫了一個頗為醒目的“陳”字。
這面旗幟自然是代表著陳望自己率領的援兵營。
而在洵陽、平利、紫陽三城的上面則是隻有一面小的紅旗。
三城只有民兵和衛軍,因此只有小旗。
沙盤的最西面,是漢中府的漢中城,漢中城的上方也插著一面紅旗,上面寫的是“周”。
這面旗幟自然是代表著周遇懋和其麾下的遊兵營。
為了防止出現意外的情況,所以陳望讓周遇懋帶領著三千多名軍兵返回漢中保衛漢中城。
用的理由是漢中府腹地又出現了匪亂,需要有人帶兵前去平叛。
不過實際上則是為了保護漢中城,更準確來說是為了保護瑞王。
洪承疇下發的的軍令上面明言,漢中府的防務應當以保護瑞王安危為首,陳望自然是需要做出回應。
不做出回應,只怕是會讓洪承疇感覺自己不聽其號令。
而且就算是洪承疇不傳令來,陳望也不會讓瑞王有任何的閃失。
當然這並不是因為瑞王賞賜的那些豬羊糧草,而是因為瑞王一旦身死,漢中城被攻陷。
這個責任都需要陳望來負,失陷府城,藩王死難,就是九個腦袋都不夠砍的。
陳望原本都是打算自己領兵返回漢中城,這樣不僅可以保證漢中城的安全。
自己的安全也有保障,而且還能夠最大程度減輕對於歷史軌跡的影響。
但是反覆權衡利弊之後,陳望還是放棄了這一想法。
那個時候他領兵返回漢中城,無疑於宣佈直接放棄整個漢中府的東部地帶,這要是問起責來,不死也要脫一層皮。
漢中府的東部可以丟,但是不能這樣丟。
所以陳望選擇留在興安,這樣就算是興安周圍的城池全都丟掉。
他也是面對數十萬盡力抵抗後落敗,而並非是逃跑和坐視城池淪陷,責任也不至於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