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明朗(第2/4 頁)
的情況。
在經過協商之後,祖寬、李重鎮等人率領的遼東鐵騎被調往了陝西省內。
一來是因為關中的地勢開闊便於騎兵行動,二則是減輕糧草供應的壓力。
這些訊息根本不是秘密,很多明軍從下到上已經是爛的差不多了。
高迎祥之所以能夠帶領著麾下的軍隊多次躲開圍剿的大軍,其實除了其敏銳的嗅覺之外,還有部分明軍的通風報信。
一些明軍不僅僅殺良冒功,甚至還和流寇相互做著生意。
傳遞情報這些都是小兒科的事情,買賣軍功,收錢放路之類的事情他們都能夠做得出來。
歷史上楊嗣昌上任兵部尚書,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策,以消滅李自成、張獻忠等人領導的農民軍。
說實話楊嗣昌提出的方略如果各路明軍皆是齊心竭力,恐怕李自成和張獻忠等部真的要被盡數消滅圍殲。
但是張獻忠、李自成多次用金錢開路,並利用明軍內部的矛盾,最終還是衝破了楊嗣昌設下的包圍網。
這樣的情況不僅僅出現在內地,在遼東,在宣大,在大同這些等地方,很多的邊軍將領也有著自己的生意。
他們生意的物件不是流寇,而是北虜和建奴……
在明末之時,有無數的仁人志士,無數的英雄豪傑挺身而出,想要挽救國家。
但是在他們的身後,卻有很多人不僅不予幫助,反而是不斷的阻擾。
如今闖軍並不缺乏時間,他們攻破的三城,還有原本的軍中就有很多的工匠。
明時實行“匠戶制”,工匠的全家老幼都要參加生產,而且世代相繼。
闖軍如今有數十萬人,在這數十萬人之中的匠戶並不在少數,大型的攻城器械自然有人會製作。
不僅如此,兵刃、火器、盔甲甚至於連火炮都有人會製作。
只是闖軍並沒有一個穩定的地方,可以讓他們安心製作這些東西。
陳望目視著熱火朝天的闖軍營地,這段時間他是眼看著闖軍的攻城營地逐漸的變大,器械物資不斷的變多。
“嘿!”
“嚯!”
“衝!”
城外闖軍營外,數以萬計的闖軍飢兵正在緊鑼密鼓的操練著。
經過了十餘天的操練,城外的闖軍飢兵已經開始有了隊形,無論是行進還是撤退看起來都頗有章法的模樣,比起十餘天之前的混亂要好的多。
那些從四面八方被闖軍裹挾入營的鄉民都在這段時間被武裝了起來。
闖軍派遣老卒帶領著這些人,整日整日的在營地中和營地之外操練軍陣。
這段時間,城中的氣氛也因為闖軍的動作而再一次的緊張了起來。
流寇將要攻城的訊息在短時間內便傳遍了全城,這樣的訊息根本不可能瞞住。
現在興安城內上上下下盡皆是高度戒備,隨時準備防備著闖軍的進攻。
很多人對於興安城的前景並不看好,悲觀的氣息正在城內蔓延。
不過對著這一切,陳望並沒有放在心上。
原因很簡單,只要擋下了流寇第一波的攻勢之後,士氣將會重新回升。
而且闖軍雖然確實是想要攻城,但是闖軍卻並非是真的打算攻下興安城……
這十餘天裡,陳望一直都在觀察著城外的闖軍。
高迎祥練兵的辦法是最為普通的練兵,佇列,方陣,長槍。
很多人以為佇列這些東西是在近代之後才有的東西,古代的軍隊根本就沒有佇列的訓練。
但這其實是錯誤的認知,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應用戰陣,軍隊無論是行進還是撤退,進攻還是防守都是排列著一定的隊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