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4/5 頁)
16錠紡紗車,被命名為“皇家16錠紡紗車”!肖圖白以這種先進的紡車為基礎,成立一家“大明皇家紡織公司”。
大明皇家紡織公司在天津衛購買民房,起初僱傭50人,從市場上購買棉花作為原料,10臺16錠紡車進行紡紗,20張織機進行織布。
形成了紡紗、織布的完整生產線。
原本按照兩臺三錠紡紗車的晝夜不停紡織紗線,才能夠滿足一臺織布機生產所需,所以紗線的產能成為限制了紡織業產能發展的主要因素。
但是,16錠珍妮機的效率,一臺紡紗車生產的紗線,已經能滿足兩臺織布機生產所需。
一名熟練紡織工,一天的效率織布一匹,再加上大多數的工人皆是學徒工。所以,這個50人的工廠,從紡紗到織布,一天大約能夠生產15匹棉布。
正在肖圖白為自己生產效率高而自豪。
一名織造工人搖頭,道:“國師大人,織造在這年頭,十有**是虧本的。如果不是紡紗機器效率高,僱人生產早就虧死!”
肖圖白愕然:“為何?”
工人非常簡單的給他算賬。
由於崇禎年間天災,農作物價格暴漲,棉花價格一斤已經漲到1錢白銀,三斤棉花棉花可以織一匹布。
而一匹棉布的市場零售價只有6錢,大約有3錢的差價。但是這3錢差價,至少要給銷售商1。5錢吧?
工人們要餬口,又要付給工錢。
“按照現在每天50人生產15匹布的效率,您一分錢也賺不到。再加上,東家您購置廠房、添置機器的費用,甚至是虧本的!”工人說道。
肖圖白奇怪道:“既然不賺錢,為什麼松江、蘇州等地,紡織業非常發達,有百萬人在紡織?”
工人笑道:“那邊的作坊主,大多數都是種棉花的!”
明朝的棉紡產業鏈,最賺錢的是“棉農”!
一畝棉田,能夠收穫100斤以上的棉花,也就意味著一畝棉田能創造十兩銀子的效益。除去種子、開支等等費用,棉農在一畝棉田中,能夠賺**兩銀子。
可以說,哪怕棉農只有一畝田,也能夠憑此養家餬口了!
——難怪這個時代,重農輕商!
種棉花的比紡織棉布的更賺錢,並且紡織技術往往都是記載在農業書籍上。…;
這年頭,基本很少有人認為紡織是工業,而普遍認為紡織屬於農業!也正是因為紡織被認為是農業,所以,中國古代的諸多製造業中,以紡織業最為發達!
“。。。。。。。。”肖圖白突然愕然。
這不坑爹嗎?在明末弄出了珍妮機,居然會是虧本生意。。。。。。。
沒有辦法!
明朝的棉花價格是其他地區的幾倍。而明朝的棉布價格是日本、東南亞等地的二分之一,是歐洲布價的五分之一。
簡單說,明朝的生產力太先進了,棉布產量高了,作坊之間競爭太激烈,所以就賣不上價格。其他的國家紡織業非常落後,棉布反而能夠賣出高價!
要是按照小農經濟模式,農婦自己種植棉花,自己在家紡織土布,自然是賺錢的。不過,那種小農經濟模式,一名農婦一年也只能生產一二十匹布,生產力非常低下,與工業化生產模式背道而馳。
目前制約明朝大工業生產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生產原料的昂貴!如果擁有海外殖民地,大規模獲得廉價的生產原料,自然能夠立竿見影的解決明朝的紡織工業的困境。
除此之外,明朝紡織品賣到海外市場也能夠取得暴利。
比如,澳門的葡萄牙商販,從明朝進口棉紗、棉布,向日本市場銷售。其中棉紗有120%~150%的利潤,而棉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