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第1/2 頁)
梅克爾少校可以說是日本陸軍的啟蒙總教頭,他對他的學生們有一個極為恰當的評語:&ldo;很容易充滿妄想&rdo;。梅克爾在說這句話的時候舉了一個例子,一次參謀旅行(就是帶著陸大的學生和實戰部隊的參謀們到現地去進行演習並講評)時,100多號人在參謀方案中都提出了要把當時手中的36門炮佈置到陣地上去以加強火力。
但是沒有人注意到那36門炮在山這邊,而當地人煙稀少,徵不到民夫的。大炮怎麼翻山?用士兵來搬炮的話,沒等你把炮搬過去可能就已經沒敵人殲滅了。
這個例子充分說明瞭日本陸軍輕視情報,輕視兵站的特點。
過去日本軍隊裡有這麼一句話:&ldo;輜重如果能算兵,蜻蜓也能算老鷹&rdo;。也就是說後勤兵不是兵,兵站參謀不是參謀。
瓜達卡納爾島總算把皇軍們給打醒了一點。開戰以前,如果有人提起後勤問題,參謀本部永遠是一條既定方針&ldo;現地調達&rdo;。不論這個方針如何糊塗,比如南方地區除了熱帶雨林就是大洋孤島,荒無人煙。你就是搶劫,也沒有搶劫物件對不對?但不管怎麼說,反正是強盜出身,搶慣了,遇到問題就本能地反應,也算是人之常情對不對?想得通。
而開戰初期在馬來半島和菲律賓的得手,讓這些皇軍參謀們充滿了自信,不由得自己問自己:&ldo;是不是自己在嚇唬自己,這英美鬼畜好像也沒有什麼可怕嘛&rdo;。參謀總長杉山元和軍令總長永野修身就公開表示&ldo;美國不足畏懼&rdo;,就算他能多生產點可口可樂什麼的,但他們的國民絕不會聽羅斯福的,那像咱們皇國,全聽天皇的。
你看那時候的《帝國資源方針》:&ldo;帝國的資源圈,以日本,滿洲,支那及西南太平洋為軸心,同時把澳大利亞,印度作為資源補給國&rdo;。口氣怎麼樣?夠大吧,大半個太平洋已經是他們家的了。
但是就忘了去想想,就算是大半個太平洋是他們家的,軍隊怎麼往前送?東西怎麼往回運?梅克爾當年的學生們的後輩也還是一點沒有長進。
當時日本全國100噸以上的貨運船總噸位是650萬噸。企畫院(院長就那甲級戰犯鈴木貞一)算下來是維持國內生活最少要300萬噸的運輸能力。而陸軍開口要的是150萬噸,海軍要的是200萬噸,正好合適。
鈴木答應了各給所要求的80,但有個條件,就是四個月以後你得還回來,要不然國內的生產生活沒法維持。這點參謀本部,軍令部都沒意見,大家都同意了。
且慢,有一個問題,還得回來嗎?人家美國海軍就讓你來去自由?
據說已經考慮過了。開站第一年損失50萬噸,第二年損失70萬噸,而日本當時的造船能力是年間45萬噸。這樣造船廠加加油,好像拼拼湊湊得也能過得去。
這就是海軍的石川大佐的算術。其他的人可不是這樣算的,有人算出開戰的第一年最壞的情況下會損失170萬噸運輸能力,只剩下130萬噸。
真實情況呢?開戰以後當年損失5萬噸(別忘了開戰是12月),1942年885萬噸,1943年167萬噸,1944年3695萬噸,1945年172萬噸。
整個一個倍數為2的等比數列,最後一年倒不是出了差錯,而是沒有可以被美軍炸的船了。能炸的全給炸完了。
鈴木貞一在戰後說:&ldo;維持國力的航運能力最少要300萬噸。低於這個水平就無法進行戰爭所需物資的再生產。這個低水平持續4到5個月尚可忍受,長於5個月的話就無法繼續戰爭了。最大的問題是戰爭進行半年後,當初徵用的民用船隻不但不能返還,而且還要追加徵用,從這點來看,第一年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