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第2/2 頁)
圖版部分。按照計劃,與圖版相對應的還有一部《殷墟文字甲編釋文》(以下簡稱《釋文》),即對圖版加以考證和解釋的文字說明。《釋文》由董作賓的助手胡福林(厚宣)負責撰寫,但胡氏在昆明龍頭村時期不辭而別,轉而跟隨顧頡剛、錢穆等在成都齊魯大學另起爐灶,搞甲骨文研究,並招兵買馬,開山紮寨,公然與史語所抗衡。此舉在給董作賓造成心靈創痛的同時,也給他的研究工作造成了很大被動,胡福林在昆明負責的《釋文》工作隨之流產。
當史語所遷到李莊後,董作賓曾設想找一個懂甲骨文的人重新撰寫《釋文》。1941年10月16日,李濟赴重慶公幹,梁思永在致李濟的信中提到&ldo;彥堂兄請兄覓聘一頂替胡厚宣的人物,囑弟轉告&rdo;[2]即指此事。當時,學界中人特別是青年學子大多已無心搞學術研究,紛紛思走,想方設法到條件好的城市和利祿厚實的機關做事謀生,根本無法找到適當的人來這偏僻貧窮的李莊,研究在許多人看來百無一用的烏龜殼。無奈之下,董作賓只好請李莊士紳張官周薦介,把正在李莊憲群中學(南按:由張官周母親王憲群以養老田的收入出資建立,故命名為憲群中學)讀書的本地青年學生劉淵臨找來培養實習,以使其有能力完成此項工作。屈萬裡的適時到來,正好可接替胡福林的職位,與劉淵臨一道協助董作賓完成未竟之業。儘管如此,由於胡厚宣中途撂了挑子,屈萬裡接手後用了很大力氣才理出了頭緒。當1948年《甲編》由商務印書館在上海出版時,屈萬裡的《釋文》卻遲遲趕不出來,直到1961年6月才得已出版‐‐這時的出版地點已不是大陸而是臺灣了。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大陸學者所能夠看到的,就是一部由烏龜殼墨拓成形、未經考釋和註文的黑糊糊的《甲編》‐‐這是胡福林的不幸,更是中國甲骨學界乃至整個社會科學事業的不幸。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