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頁(第1/2 頁)
南渡北歸:離別(第一章山河崩裂)國寶爭奪戰(5)
傅斯年之所以沒有自殺,除了夫人看護有加,與傅本人心中牽掛著史語所同仁和他的故朋親友亦有極大關係,也正是這一條若隱若現的鎖鏈,最終拴住了他的心並延長了其生命。對此,陳槃還有一段關於傅斯年和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人員赴臺內幕研究中絕對不可忽視的記錄:
自三十七年冬,首都告急,群情惶急,不知何以為計。
一日,師〔傅斯年〕召集同人會議,慘然曰:&ldo;研究所生命,恐遂如此告終矣!餘之精力遂消亡,且宿疾未愈,雖欲再將研究所遷入適當地區,使國家學術中心維持得以不墜,然餘竟不克荷此繁劇矣。今當籌商遣散。雖然如此,諸先生之工作,斯年仍願盡最大努力,妥為介紹安置。&rdo;
同人此時,以學術自由之環境已受威脅,於多年生命所寄託之研究所,亦不勝其依戀可惜。一時滿座情緒,至嚴肅悲哀,有熱淚盈眶者。
師於是不覺大感動,毅然曰:&ldo;諸先生之貞志乃爾,則斯年之殘年何足惜,當力命以付諸先生之望耳。&rdo;
本所遷移之議,於是遂決。[17]
陳氏之說當屬事實,但似乎又令人聯想起古代坊間小說的某些情節。傅斯年在赴延安會見毛澤東時,謂對方&ldo;對於坊間各種小說,連低階興趣的小說在內,都看得非常之熟。毛澤東從這些材料裡去研究民眾心理,去利用民眾心理的弱點,所以至多不過宋江一流&rdo;。其實傅的這段講演也頗具梁山好漢們特別是宋江之流慣用的伎倆,具有典型的利用民眾心理來達到目的的戲劇性效果,想來傅斯年是同樣深諳《水滸》等坊間小說精髓的。或許此時的他並未想到利用和欺騙,而是把他的真心誠意借用這一古典戲劇性手法加以表達也未可知,無論如何,他的目的是達到了。全所大部分人員開始於惶恐紛亂中,攜妻帶子緊急逃亡臺灣海峽那邊的孤島,只有吳定良、夏鼐、郭寶鈞、逯欽立等少數人留了下來。
遷臺經過是慌亂複雜的,而最終得以成行,除了傅斯年一手造就的史語所具有曾國藩諦造的湘軍&ldo;兵隨將轉&rdo;的政治格局和習性,促成該所大部人員出逃的原因還有一個意外插曲,這就是濟南城被共產黨軍隊攻陷後,山東圖書館館長王獻唐被掃地出門,流浪街頭。王氏在學術界屬於德高望重的前輩,抗戰期間流亡李莊達四年之久,與史語所同仁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聞知這位學界耆老的悲慘際遇,眾人在潸然淚下的同時,也聯想到了自己日後的命運,遂下決心離開即將被共產黨佔領的大陸,像當年的徐福桴海東渡一樣出走臺灣。
當史語所一行人登上輪船,心懷淒涼之境,在風高浪激的臺灣海峽動盪顛簸時,傅斯年沒有離去,仍繼續留在南京,擔負起搶救學界名宿碩儒奔赴臺灣孤島的重大使命。
南渡北歸:離別(第一章山河崩裂)學人搶救計劃(1)
1948年11月29日,共產黨所屬東北野戰軍會同華北軍區主力共100萬人,在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聯合發起平津戰役,與國民黨軍傅作義部60萬人展開決戰。12月12日,北平城被解放軍包圍,南苑機場失守,國民黨軍氣脈已竭,力不能支,平津即將陷落。蔣介石急派飛機空投手諭致平津守軍各軍長,以鼓舞士氣。手諭末尾以悲壯無奈的口氣道:&ldo;固守待援,不成功,便成仁。&rdo;13日,北平西效炮聲隆隆,解放軍發射的彈片從清華園上空&ldo;嗖嗖&rdo;掠過,校內師生及家屬大為驚恐,紛紛逃跑躲避,清華陷入混亂。鑑於此情,校方只好宣佈停課,師生員工自尋出路。
在國民政府風雨飄搖、大廈將傾的危急時刻,朱家驊、傅斯年、杭立武、蔣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