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第1/2 頁)
[28]據抗戰時期同濟大學畢業生、臺北工程師王若奐《同濟校友對國家的貢獻》,列印稿。
[29]陶希聖《傅孟真先生》,臺北《中央日報》1950年12月23日。
[30]羅家倫《元氣淋漓的傅孟真》,臺北《中央日報》,1950年12月31日。
[31]《&ldo;九一八&rdo;一年了!》,載《獨立評論》,第十八號,1932年9月18日。
[32]傅斯年《日寇與熱河平津》,載《獨立評論》,第十三號,1932年8月14日。
[33]原載臺北《時代追憶論文集》,轉引《傅斯年》,嶽玉璽、李泉、馬亮寬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34]《傅斯年全集》,第五卷,歐陽哲生編,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南宋廬陵(今吉安)人。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國勢弱小,北方蒙古族於1271年結束了內部為爭奪皇位自相殘殺的局面後,建立了元朝,繼而組軍南下,兵鋒直指南宋腹地。1273年,元朝丞相伯顏統20萬大軍攻下襄樊,以此為突破口,順江而下,攻打南宋首都臨安。1275年,南宋守將賈似道統率的13萬大軍被元軍殲滅,朝廷再無兵可用,首都臨安危急,南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嚴重威脅。此時宋恭帝在位,年僅4歲,太皇太后謝氏臨朝聽政,發出&ldo;哀痛詔&rdo;,號召天下四方迅速舉兵&ldo;勤王&rdo;。當時正擔任贛州知府的文天祥&ldo;捧詔涕泣&rdo;,立即應詔從命,在兩三個月內組織了一支近萬人&ldo;勤王&rdo;隊伍,幾經周折,趕到了臨安。而在成千上萬員朝廷命官中,帶兵勤王者只不過文天祥和張世傑等三人而已,國運之衰微,人心之冷暖,局勢之危急,令人頓足扼腕。
1276年2月,臨安陷落,皇帝被俘。由文天祥、張世傑等將領先後擁立的趙是、趙丙小朝廷轉戰於東南沿海地區堅持抗元鬥爭,後被元兵擊敗,只好退至廣東,堅持抵抗。1278年11月,文天祥收拾殘軍,移兵廣東潮陽,不幸於12月20日兵敗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元軍俘虜。
文天祥被俘後,元大將張弘範將其押往元大都(今北京),並要他寫信招降宋將張世傑。文答曰:&ldo;我不能救國,難道還能教人叛國?&rdo;張弘範乃強迫就範。文天祥答應後,寫下了著名的篇章《過零丁洋》一詩。最後兩句&ldo;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rdo;成為千古名句。張弘範讀畢,暗自搖了搖頭,只好作罷。到大都後,元世祖忽必烈為了誘使文天祥投降,在生活上殷勤款待,並派投降元朝的南宋宰相留夢炎以&ldo;現身說法&rdo;勸降,未果。為對文施壓,元朝廷將他囚禁在陰暗潮濕、老鼠橫行、臭氣熏天的牢房裡。面對非人的磨難,文天祥在獄中寫下了浩然正氣,千古傳頌的《正氣歌》,抒發了他堅守氣節、寧死不屈的悲壯情懷。
臨刑前幾天,元世祖親自出面勸降文天祥並許以丞相的高位,這是13世紀遠東大地上兩個重要人物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會面。關於見面的地點,有人說是在土牢,《宋史》說是在皇宮,尚有可考處。無疑義的是,文天祥沒有因忽必烈的召見而感動,他以外臣之禮&ldo;長揖不跪&rdo;,對元世祖以宰相之位相邀婉言以謝。最後,忽必烈問:&ldo;汝何願?&rdo;文天祥對曰:&ldo;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願賜之一死足矣。&rdo;忽必烈無語。
回到牢獄後,文天祥知道自己死期已至,乃寫兩首絕命詩交給3年來照顧自己的張弘毅。張是文的同窗,在文押解途中自請隨行,3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