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頁(第1/3 頁)
[55]《日本問題檔案類編》,世界知識出版社1955年出版。
[56]《第二次世界大戰簡史》,孟慶瑞著,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58、60]重慶《中央日報》,1945年8月11日。
[62]《致俞大綵》,載《傅斯年全集》,第七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出版。
[64]《中央日報》&ldo;副刊&rdo;,1945年8月14日。
[65]李霖燦《大匠誨人有典型‐‐記濟老二三事》,載臺北《中央日報》,1985年12月30日。作者李霖燦原在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工作,著名納西文字研究專家、美術史家,1948年年底押運古物去臺灣,一度出任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1999年去世。
[66、67]《中央日報》,1945年8月16日。
[68]引自《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黃仁宇著,九州出版社2008年出版。
[69]王作化、王晉陽《第一個報導日本正式簽字投降的中國記者》,載《縱橫》,2005年,第9期。
南渡北歸3‐離別
南渡北歸:離別(第一章山河崩裂)國寶爭奪戰(1)
當參加中央研究院會議的群賢碩儒們,為連綿內戰及造成的苦難憂心愁悴,彷徨山澤,嗟號旻天而無一絲收效之際,炮火轟鳴、人頭亂滾的戰場又傳出一個又一個國民黨軍戰敗覆亡的兇訊:
1948年9月12日,中共將領林彪指揮的東北野戰軍在遼寧省西部和瀋陽、長春地區,對國民黨軍衛立煌部發起攻勢,史稱遼瀋戰役。此役東北野戰軍以傷亡萬人的代價,殲滅、俘獲國民黨軍兵力47萬餘人,繳獲了大批美製武器裝備。經此一役,國民黨軍元氣大傷,徹底踏上了衰亡敗退之路。
9月16日,中共華東野戰軍以32萬兵力圍攻國民黨重點守備的戰略要地濟南城,歷時8天,城陷,國民黨軍萬人被殲,最高指揮官王耀武被俘。
11月6日,中共華東、中原野戰軍與地方武裝共60餘萬人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至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區域內,向集結在這一地區的70萬國民黨軍發起強大攻勢,是為淮海戰役(南按:國民黨稱之為徐蚌戰役)。解放軍攻勢凌厲,兵鋒所至,所向披靡,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岌岌可危。
11月13日,號稱一代&ldo;文膽&rdo;的蔣介石侍從室二處主任、總統府國策顧問、首席秘書陳佈雷,看到國民黨政權日暮途窮,滅亡在即,自己迴天乏術,更無力挽狂瀾於既倒,解黨國之危,痛苦悲憤中服巴比妥安眠藥自殺,以古老的&ldo;屍諫&rdo;形式表達了對蔣介石的忠誠以及對國民黨政府前途的絕望。在置於寓所書桌的遺書中,陳佈雷字字血、聲聲淚地宣洩出久積於內心的苦痛與徹底絕望情形,書曰:
介公總裁鈞鑒:
佈雷追隨二十年,受知深切,任何痛苦,均應承當,以期無負教誨。但今春以來,目睹耳聞,飽受刺激。入夏秋後,病象日增,神經極度衰弱,實已不堪勉強支援。值此黨國最艱危之時期,而自驗近來身心已毫無可以效命之能力,與其偷生屍位,使公誤以為尚有一可供驅使之部下,因而貽害公務,何如坦白承認自身已無能為役,而結束其無價值之一生。凡此狂愚之思想,純繫心理之失常,讀公昔在黃埔斥責自殺之訓詞,深感此舉為萬萬無可諒恕之罪惡,實無面目再求宥諒,縱有百功,亦不能掩此一眚,況自問平生實無絲毫貢獻可言乎?天佑中國,必能轉危為安,惟公善保敢躬,頤養天和,以保障三民主義之成功,而庇護我四億五千萬之同胞。回憶許身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