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福之本源,我完全同意。否則若只按照表像來核對那些應該說的與不應該說的,不但中國的影視過於膚淺,連文學藝術界都幼稚得可憐。這是個學術界的問題,自然會有人對此樂不思蜀,雖然我討厭那些沒有下崗的法官們,但搶人家的飯碗,終歸是不道德的。
我們也許在老化,沒有創新,沒有勇氣,沒有激情,產生種種原因也實屬正常,不值得為此大驚小怪的,倒是我個人頗有些井底之蛙的嫌疑。
二、 夢遊的覺醒者
製片制傳入中國大概也有幾年的時間了,更大意義上則已變得名實不符,這點有些象中國只有下崗和無業的人,沒有失業人群一樣。但這裡我並不想談及關於製片的工作,我只想說說市場這個名詞。的確,影視劇是一種高投入的產品,它需要成本,需要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這是推動影視市場的第一步,也就是啟動部分。製片制這個不成熟的產物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缺乏良好的投資環境,它決定了中國真正意義上的製片制度能否茁壯成長。
每個生活在商業社會中的人都會明白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幹什麼事都需要資金。經歷過前幾年瘋狂投資電視劇的階段後,投資市場就變得不怎麼景氣了,而電影對資金的要求更是不容得半點馬虎。
影視劇走向商業運作以後,企業對影片的參與顯得尤為重要。影視是一門藝術(不簡單是綜合藝術),企業是商家,兩者的結合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資金。商家投資藝術有幾種目的,一是利潤回報,這是無可厚非的;二是廣告效益,表達一種文化形象,在現代文化滿天飛的情況下,這也無可非議,否則,那些CI設計又有什麼用呢!當然,追求個人出名也是有的,就如蒼蠅兩後腿間夾了根稻草便冒充蜻蜓一樣,當個藝術人也是挺美的事。企業決策者們對影視劇有著自己的一番理解,創新的影片,他們既沒有信心,也沒有勇氣,更沒有藝術洞察力,對於那些有過成功例子或有明星參與的影片,他們又失去思考,如馬三立“逗你玩”段子中的那個小孩一樣。這樣造成的後果使那些有才華有能力的影人們到處碰壁,再好的創意也永遠僅是液體,無法成形,看電視中的廣告我們不難想像那些企業家是如何選擇創意的了。另一方面,他們在浪費資金的同時卻助長了許多劣質影視劇的產生,當然,這個問題質量監督委員會是無權插手的,也不會負任何法律責任。企業家們具有商業頭腦,同時讓他們也具有藝術素養的確不大現實,社會分工也不明確嗎!話雖如此,但讓我們看看今日之銀幕與視屏,混濁鐵青色的腦漿依舊在流淌,除了噁心恐怕也沒有什麼其它感受了。可憐的影人們,即便他是一個覺醒者,然而依然只能在噩夢中游蕩,同樣可憐的投資者,他們也會在夢裡徘徊,當然,他們的夢也許很美,幻象多得完全可以心滿意足了。
順便說一句,據我所知,中國沒有為影人設立的基金會,也就沒有能夠把風險分散的機構。這樣只能祈求上帝,化緣也可以化出個善果來。
三、 金黃的橘子
影視製作是個很專業的問題,而藝術是個很業餘的話題,兩者的結合產生了影視作品。而我們的影人恰恰把兩者搞混了,認為自己是個專業的藝術家,而製作質量都帶有明顯的業餘痕跡。
中國的影人有很多,但大半是半路出家的編外和尚。拋開那些混飯吃的親朋好友,也拋開那些只認金錢的無知者,恐怕真正敬業而有能力的影人就少得可憐了。造成這個現象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培養機構並不完善,高等學府只有少數幾個,其它大學中根本沒有此類系別(現代才開始多起來),人才匱乏直接影響到中國影視的繁榮,有半路出家的和尚也就理所當然了。影視作為一種產業,為社會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但主創人員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就能力來說,無論本寺的,還是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