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第1/4 頁)
范仲淹,字希文,生於公元989年10月1日,逝於1052年6月19日。
是中國北宋時期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及軍事家。
他祖籍邠州(今陝西彬縣),後隨家庭移居至蘇州吳縣(今屬江蘇蘇州)。
范仲淹的一生,是勤勉學習、忠誠為國、勇於改革的典範。
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哲學,至今仍深刻影響著後人。
一 生平概述
范仲淹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
以其深厚的學問、高尚的品德及勇於革新的精神,成為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典範。
1 早年困苦與立志向學
范仲淹出身貧寒,父親早逝後,其母改嫁朱姓人家,他隨母進入朱家,曾一度更名朱說。
少年時代的范仲淹在江蘇蘇州的醴泉寺寄讀。
生活條件艱苦,他每日只以稀粥為食,兩餐之間以冷水澆面,以驅除飢餓與睏倦,專心致志於學業。
這段經歷鍛鍊了他的意志,也激發了他為國為民的宏大志向。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高中進士,開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同時也恢復了原姓,以實際行動表達對生父的尊重與懷念。
2 政治生涯與改革嘗試
范仲淹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他先後在多地擔任地方官職。
無論是在廣德軍、興化縣,還是後來的蘇州等地,他都以清正廉潔、勤政愛民著稱。
在蘇州任上,他主持修建了著名的“范公堤”,有效防禦了海潮侵襲,保護了農田,改善了民生。
更為重要的是,他在西北邊疆任上,與韓琦共守邊疆,成功抵禦了西夏的侵犯。
提出了“屯田久守”的戰略,穩定了邊疆局勢,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慶曆三年(1043年),范仲淹被提拔為參知政事,即副宰相。
他藉機提出了《答手詔條陳十事》。
這是一份全面的政治改革方案,涉及官員選拔、財政管理、軍事制度、教育改革等多個方面。
核心是整頓吏治、提高行政效率、減輕民眾負擔。
這場被稱為“慶曆新政”的改革,雖然因觸及既得利益集團而遭遇重重阻力,最終未能徹底實施。
但其主張的“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減徭役”等十項措施。
為後來的王安石變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3 文學成就與道德典範
范仲淹不僅是一位政治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
他的文學作品以詩歌和散文為主,尤以《岳陽樓記》最為著名。
在這篇文章中,他不僅描繪了洞庭湖壯麗的自然風光,更透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
展現了超越個人得失的崇高理想,表達了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
范仲淹的詩文,風格豪放而不失細膩。
既有憂國憂民的情懷,也有對個人修養的追求,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4 家風傳承與社會貢獻
范仲淹在個人生活中極為簡樸,他強調“以儉養德”,並將這一理念貫穿於家庭教育之中。
他四個兒子在他的教誨下,成年後才出仕為官。
個個都以廉潔自律著稱,體現了範氏家族良好的家風。
范仲淹還積極投身於教育事業,創辦書院,鼓勵讀書風氣,為培養人才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 主要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