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司馬光——《通鑑》煌煌照古今,是非功過細點評(第1/3 頁)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是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史學家與文學家,生於公元1019年11月17日,逝於1086年10月11日。
一 生平概述
司馬光出生於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
在那個文化繁榮、社會變革交織的時代,司馬光以其獨特的智慧與品德,成為了後世學習的楷模。
1 家世與早年
司馬光出生在河南夏縣涑水河畔的一個書香門第。
家族自稱為東晉名臣司馬孚之後,這賦予了他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蘊。
父親司馬池,曾任地方官員,對兒子的教育極為重視。
自幼便教導司馬光要以勤學、誠實、正直為本。
司馬光自小展現出了超乎常人的聰穎和勤奮。
七歲能詩,十歲已能誦讀《左傳》,對歷史故事尤為痴迷。
他的童年趣事“砸缸救人”廣為人知,小小年紀便顯現出了冷靜與機智。
這故事也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教育孩子機智勇敢的經典案例。
2 學術生涯
司馬光的學術成就斐然,其中最為人稱頌的是《資治通鑑》的編纂。
此書是司馬光晚年在洛陽潛心研究的成果,歷時十九年,凝聚了他及其團隊的心血。
《資治通鑑》是一部涵蓋16個朝代,從戰國至五代共1362年曆史的編年體巨著。
其內容詳實、評述精當,不僅展現了歷史的脈絡,更蘊含著深刻的治國理念與人生哲理,被譽為“帝王之鏡”。
它不僅是中國古代史學的巔峰之作,對後世史學研究和政治思想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3 政治立場與作為
在政治上,司馬光經歷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以其剛正不阿、敢於直言而著稱。
特別是在神宗年間,面對王安石推行的新法。
司馬光基於對民生、社會穩定及儒家傳統的考量,堅決反對,認為新法過於激進,易引發社會動盪。
這場圍繞改革的爭論,使得司馬光與王安石分別成為舊黨與新黨的代表人物。
儘管因反對新法而被迫離開京城,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政治理念,展現了士大夫的風骨。
在哲宗即位後,司馬光一度重返朝堂,擔任宰相。
但不久便因病去世,未能親眼見證自己力主的政策全面實施。
4 品格與遺澤
司馬光的個人品格同樣令人欽佩。
他生活簡樸,淡泊名利,以“誠”、“信”、“仁”為立身之本。
在位時,他力主節儉,反對奢侈浪費,對下屬寬厚,對百姓關懷備至,深得人心。
在文學上,司馬光亦有頗高造詣,其文風平實而不失深度,主張文章應有益於世,強調“文以載道”的理念。
此外,他還著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等,對後世的文學與學術研究貢獻巨大。
司馬光逝世後,被追贈太師、溫國公,諡號“文正”。
這是對宋代文臣最高的榮譽。
他的墓地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成為後人憑弔的聖地。
二 主要功績
司馬光的主要功績集中在史學、政治以及道德哲學領域。
其一生致力於學問、政事與個人修養的完美結合,對中國乃至東亞的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 史學巨著《資治通鑑》
司馬光最傑出的成就莫過於主持編纂了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這部巨著耗時十九年。
從宋英宗治平元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