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2/5 頁)
:“不是不同意,但你得拿出一些東西,本官才能有理由說服大家,否則就是本官都不敢去遷人家的墳,說不定還是‘平墳’。”
“得,二大王,臣知道了,”與趙普一樣,是不見兔子不撒鷹。但他對趙匡義說的顯德平墳還是不大相信,柴榮真的為這件事道歉過?
但宋九也不得不承認國家在緩慢進步著,秦取消了諸候,國家能大一統,漢朝開始意識到從寬治民,隋唐開設科舉,逐漸選撥平民進入金字塔的頂端,宋朝部曲漸漸消失,雖有佃農僕役奴婢,但他們都有一定人身自由,可是這種進步太緩慢了,應當如何,讓他想也茫茫然。就象平墳這件事,自己想的簡單,實際沒那麼簡單。能說現在制度不好嗎?將後世的制度往上套,有可能就會出大事。
趙匡義看宋九深思,不由搖了搖頭。
宋九有才情,才情不是在制度上,不是在治民上,也沒有指望他能想出什麼,看張燕博士安排十名學子。他們來了,是一點基礎也沒有來的,只能安排到成績差的乙班學習,必須從乙班裡抽調幾人到甲班。可是他們進度肯定是跟不上去,宋九有沒有大河中主義不得而知,兩個博士是沒有半點大河中主義,一視同仁,又找了幾個比較溫順聽話的學生,讓他們抽空幫助十名河北學子補習。
趙匡義問道:“宋九,你等會要教物格還是算術?”
“算術。”
“本官也聽聽。”
“二大王,你也聽?”
“本官不能聽嗎?”
“能聽,能聽。”宋九道,最好他們兄弟一起過來聽,過來學習,對數學產生興趣,那麼推廣起來,比自己做了什麼舉措都會強。
兩人正說著話,忽然眼睛一起瞪了起來。
又有人來了,來的人不古怪,可他們做的事很古怪,十個學子裸著上身,背後捆著棘刺,是真捆,捆得緊,有的刺都扎入面板裡,涔出一些血跡。趙匡義問:“他們是……”
“他們是離開的十個學子。”
趙匡義立即來到門口,宋九與玉蘋、潘憐兒的曲折關係,他不好呆在邊上,那個太狗血了,這是盛事,必須要看的。
宋九也來到門口,看到他,十個學子跪下,說道:“九先生,我們錯了。”
趙匡義細細一想就明白了,宋九打的小算盤未必有表面上看起來的那麼好,這小子私心很重的,但確實對河中百姓也不錯,露天式的教育,使河中百姓對他都懷著感恩心情。十個學子不顧他一年時限離開,可家在河中,在這種大勢下會受到壓力。往深裡想,宋九似乎做到仁至義盡,未受任何學費,也不過苦力們分一些紅給他,要麼支付朱三每月五貫錢薪酬,然後宋九與自己討價還價,要來書,要來筆墨紙硯,這是河中苦力、宋九與朝廷三方承擔著這個書舍。十個學子強行離開是不對的,就是找到東家,學的時間短,那麼一點學問,東家以後將這個學問套來,忠誠度不夠,說不定就驅逐走了。回頭是岸是必然選擇,是英明選擇。
這是往深裡想的,表面上意義非同小可,甚至可以將它當成德化的一個範例。對朝廷也有好處,這樣跑下去,一年後還剩下多少人,讓人懷疑。事情出來了,趙匡義好奇的不是十個學子,他也不說話,而是看宋九如何處理。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使用者請到m。閱讀。
第五十二章 地震
外面聚集了許多百姓,有的議論說這十個學子忘恩負義,有的說饒恕他們一回,都是鄉里鄉親的,低頭不見抬頭見。
趙匡義不說話,宋九也不說話,他臉上陰晴不定,大約也在思考,十個學生後面的親人有人哭求,宋九才開口說話:“饒你們也可以,畢業考試時必須扣一百分。”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