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幾個問題(剛剛隨手點了釋出,然後再看才發現發進了正文)(第1/3 頁)
解釋幾個問題吧。
首先就是評論區裡書友提到的公海飛行問題。
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首先要從雷達的原理講起,大家都知道,雷達是靠反射波來確定遠方目標的,雖然現代雷達一直在升級換代,但是原理沒怎麼變。
那麼問題就來了,我們雖然看著地面是平的,但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圓的,地平線的距離在地勢平緩區域大約也就三十公里。
但雷達波是直射出去的,超出地平線範圍之後,地平線以下的目標雷達就根本無法偵測。
所以雷達都是會盡可能的建立在高處,如車頂,艦島或是專門的高處雷達站,用來縮小偵察盲區。
這還是在地面上,換成在海面上,無風三尺浪,到海平線的距離就更短了,再加上各種海浪翻滾反饋來的海面雜波,對於一些小的目標雷達根本無法有效偵測。
這才有了小艇打大艦的戰術,此處鞭屍謝菲爾德親王號,具體的可以百度或者看局座介紹。
特殊處理後的導彈艇都可以突防到戰艦的幾十公里範圍內,小型目標就更別說了,反艦導彈大多也會在抵達目標附近幾公里之後轉為貼海面超低空突防。
因為在這個高度,戰艦的雷達很難進行鎖定。
這才有了近防炮系統。
近防炮系統靠的也是小型雷達照射,追蹤導彈的紅外特徵來進行鎖定攻擊。
講這麼多,就是為了向大家解釋,一個不大的目標,在貼海面一兩米的高度飛行,而且還沒有任何的紅外特徵的情況下,可以說是絕對的雷達隱身。
比隱身戰鬥機還要強。
除非附近有低空巡航的飛機進行光學偵察,但是本國的飛機已經抵達了上空,周圍如果有類似的目標,自然會在通訊裡提醒,提前進行規避。
其次就是今天在群裡討論了一下隕石的威力問題,可能也會有書友對於那顆隕石的威力有懷疑,真實威力應該更大一些,絕不是廣/島核彈那麼小。
這裡要說一下,書中說的是威力不下於廣/島核彈,不是說就那麼大威力。
要知道這麼多年下來廣/島已經成了一個單位名詞了,專指威力大的東西,就像你非要去說某型氫彈多少多少噸的,很難理解,你說等於多少個廣/島,大家就很直觀了,所以書中的發言人也只是拿出來舉個例而已。
最後就是關於主角去隕石群會不會被發現。
以目前人類的光學觀瞄裝置是看不了那麼清晰的,更何況我也在書中說了,就算是長寬近百米的隕石群在地面觀察站看來都和大氣塵埃差不多,更別說主角這麼大點個人了。
光學觀瞄裝置的侷限性使得它必須要在環境很好的地方才能良好執行,所以才有各種太空望遠鏡系列。
即便如此,想要看清楚具體一些的情況,還是隻能依靠探測器進行抵近偵察,傳回影象。
就像谷歌的月球地圖計劃,花費了大量的精力送了好些個環月球衛星過去,才算是搞到了一份比較完整清晰的月面影象。
你要是在地面上或是近地軌道用光學裝置去看,只能看到一些模糊的樣貌。
在遠距離的太空探索之中,用的大多都是射電望遠鏡,就是我們在各種影片圖片裡看到的那種和雷達一樣的東西,這是依靠觀測天體的射電波來進行探索的,然後根據觀測到的訊號進行記錄轉化,專門處理之後才會形成影象。
這也造成了射電望遠鏡的解析度相對較低,對於微小目標的觀測也相對較難。因為它實際上相當於是一個接收儀器,微小型天體目標無法產生足夠的射電波,也就難以被射電望遠鏡捕捉到。
為什麼對於小行星的監測等級會定在140米這個標準,也正是因為比這個還小的話,射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