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令人稱奇的是兩株古柏上居然各抱一株枯柏,活柏緊緊纏繞著枯柏,究竟活柏懷中的枯柏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枯萎的,人們已無從知曉,只是枯柏靜靜臥在伴侶懷中的那份安詳與活柏忠誠守護伴侶的那份執著實在讓人驚歎。
活柏抱死柏自古就被人們稱為佳話,當地老百姓都親切地稱它們是“夫妻柏”、“連理柏”,如果說梁山伯與祝英臺化蝶的故事是我們人類間流傳的愛情神話,那麼活柏抱死柏則是草木間演繹的愛情真實,看了它們,誰還會再去說什麼草木無情。
滄海桑田,廟宇幾度興廢,而唯獨古柏依然蒼翠,在古柏下的這通《鳴條古柏錄存》石碑上這樣稱到“肅深古茂,幾千年物,凡所以護帝陵表聖蹟也”。
從古柏到山門之間共有49級臺階,它取的就是舜在位49年的意思,眼前這座山門是仿清建築。傳說舜曾在歷山駕馭大象耕田,所以山門建造設計的斗拱形似象首。穿過山門前便是舜帝陵的獻殿和月臺,它是祭祀舜帝的地方。從北魏時期開始,歷代帝王每三年都要進行一次祭祀活動,而如今華夏子孫尋根祭祖的火熱情懷又賦予了這公祭活動以新時代的內涵。
這月臺周圍的石雕欄板刻繪了中國的《百孝圖》,傳說舜是個大孝子,他的德孝感天動地,說他在歷山種田的時候連大象都為他耕地,小鳥為他播種,所以舜被後人推崇為百孝之首。
舜被孔子稱為“大孝”、“純孝”。傳說舜姓姚,名重華,在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父親便又娶了一位妻子,後孃生了一個兒子,名叫象,父親和後孃十分疼愛象,卻對舜極為不好,但舜卻非常孝敬父親和後孃,並且關心弟弟象。舜不僅自己孝敬父母,關心兄弟,而且言傳身教,提出了“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 孝”的“五常之教”。
舜到歷山去種地,本來為爭奪土地經常鬥毆的農民便互相謙讓起來;舜到雷澤去捕魚,本來為爭奪房屋經常打架的漁民們便和睦起來;舜到河濱去燒製陶器,本來幹活粗糙的陶工們製出了精美的陶器。在舜至孝至善的人格魅力感召下,他每到一個地方人們都緊緊跟隨著他,一年後那裡形成了村落,兩後後就形成了一個集鎮,三年後就形成了一個城市。
這古樸粗獷的獻殿是元代懸山頂式建築,這坊上的十一朵單昂斗拱採用的是扣式結構,意思就是說如果遭遇地震的話便會越搖越緊,這就是我們祖先的智慧。
獻殿之後的享廳是敬獻祭品的地方,如今這裡最珍貴的祭品該屬廳內西山牆上的《四通鳴條舜陵考略》石碑了,它是清代人張京俊老先生在清朝康熙三十五年獻於舜陵的一份厚禮。這些石碑主要記述了作者從歷史、現實兩個方面對舜陵的詳細考證,批駁了司馬遷不顧《孟子》和《竹書紀年》等最早的史實,而輕率地在《史記》一書中寫出了“舜葬於江南九嶷”的錯誤觀點。碑文考證嚴謹,論述精詳,是後人研究舜陵歷史的重要史料。權威有時候也難免會出錯,史學大家司馬遷也不例外。
舜陵位於陵廟中心,四周磚牆圍護,陵上古柏森森,已有千年樹齡,史書《竹書紀年》上說“舜四十九年居於鳴條,五十年卒,遂葬於離樂城前,離年112歲。”
自古以來,前人為爭論舜帝的埋葬地點就分為兩派,一派支援孟子的說法,一派是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打了不少筆墨官司,但更多的史實已經證明舜是生於永濟的諸馮村,後來受堯禪讓繼了帝位,建都於蒲坂,他當年所耕的歷山、所漁的雷澤、所陶的河濱以及與他有關的媯、蚋二水等歷史遺蹟也都與舜帝陵廟相距不遠,形成了一組完整而宏大的虞舜時期的名勝古蹟群。“地與河中原比壤,虞陵誰道九嶷前”,相信會有一天史實將最終證明舜帝葬於鳴條的論斷是正確的。
數千年的歲月流光,不知道淹沒了多少往事陳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