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曹操思想發生了蛻變(第1/2 頁)
散帳之後,大家都魚貫而出,回去收拾行囊了。
曹操一個人坐在軍帳之中,心下卻是十分得意。
“哎呀,老夫現在這個水平,都達到這種境界了嗎?本來是件丟人的事,經老夫一番闡述之後,就能變得很光彩。不但能夠說服眾人,還能夠說服老夫自己。這不是快成神仙了嗎?這要是以後再遇到什麼磕磣事,老夫就再也不用擔心了!別人聽完了老夫的一席話之後,非但不會笑話老夫,還會對老夫刮目相看的!”曹操美滋滋地在心中說道。
他本以為退兵這件事很說不過去,大家也都會極力反對。
曹仁是曹操手下最得力的干將,多年來他一直鞍前馬後,也為曹操立下了無數汗馬功勞。
所以曹仁每次軍議時都不會拐彎抹角、口是心非,而是直言不諱、開誠佈公。
雖然曹操有時候聽了也很刺耳,但他還是默許了曹仁的這個特權。
曹仁一上來就跟曹操說要即刻向孫權發兵,曹操並沒有直接反對,而是不露聲色、未置可否。
曹操希望有人能夠站出來,提出不同的意見。
卻沒想到曹仁說完之後,張遼便也想發言。
曹操知道張遼肯定是主戰派,於是立刻朝他投去了兇惡的目光。
張遼是明白人,頓時心領神會,趕緊閉上了嘴。
張遼雖然也是曹操麾下一員猛將,又是曹操的五子良將,但他畢竟跟曹仁無法相提並論。
曹仁是曹操的族弟,一開始就跟著曹操打天下。
而張遼則是呂布那邊過來的降將,雖然他也立下過很多功勞,但是跟曹仁比起來,還是差得太遠。
曹仁可以在曹操面前什麼都說,但是張遼卻不行,他只能察言觀色、見機行事。
該說話的時候說話,不該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把嘴閉嚴。
張遼一看曹操那個架勢,擺明了是不想讓他發言,所以就只好欲語還休、保持緘默了。
曹操擺平了張遼之後,又把目光望向了其他人,但卻沒一個人主張退兵的。
無奈之下,曹操只好親自上陣。
其實曹操一開始也不知道說什麼理由是好,便想到什麼說什麼。
跟江東打仗,平日裡聊得最多的話題,就是水軍。
曹操的水軍一向不如孫權,這是不爭的事實。
於是曹操就先說江東水軍厲害,攻打江東勝算不大。
即便勝了,也是傷亡慘重,沒什麼意思。
隨即他又覺得這種說法有問題,既然不想跟人家打的話,為何還興師動眾地來濡須口呢?
這不是前後矛盾嗎?
不想打的話,就不應該帶這麼多兵馬過來啊!
更不應該你曹操親自過來啊!
既然你親自帶著幾十萬部隊過來了,又不想打,那總得給大家一個合理的解釋吧!
一時之間,曹操實在找不到什麼太好的理由。
當時曹操的心下也是十分焦急,覺得自己總不能像劉備那樣,遇到理屈詞窮或是黔驢技窮的場面了,動不動就哭鼻子。
一想到劉備,曹操靈機一動,心中頓時有了主意。
曹操此番帶領四十萬大軍前來濡須口攻打孫權,孫權就只有七萬人馬。
敵我雙方兵力十分懸殊,孫權就是再厲害,他心裡也肯定嘀咕,想找盟友幫忙。
而劉備是孫權的妹夫,孫劉兩家又是軍事聯盟,所以劉備理應派兵過來支援孫權。
可劉備又是怎麼做的?
竟然跑到益州之後,就再沒動靜了。
曹操的部隊和江東軍在濡須口對峙了一個多月,劉備都杳無音信、毫無作為。
益州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