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體戶”、記者和飛行員。
亞歷山大·赫爾岑早就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到,在混亂紛爭的年代,進入政壇的往往是那些“自尊心很強但能力欠缺,野心不小但工作耐心和力量不足的人”。從1991年開始,退役軍官弗拉基米爾·普京進入到這些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人當中,直到有一天被推到權力頂峰。這一方面是鮑里斯·葉利欽的意志,另一方面是人民的要求。
但為什麼偏偏是普京呢?對此,2000年時曾經有許多種說法。例如,關於普京的成功,人民愛國者的主要報紙《明日報》及其主編亞歷山大·普羅漢諾夫就認為那不是“幸運之星”或是某種“魅力”,而是魔鬼的陰謀,因為只有超然的力量才能將“外地的一個省級官員變成獨裁者”。 在解釋普京成功的原因時,甚至連普京的一些擁護者和崇拜者也認為是神秘力量的影響。
正如亞歷山大·戈洛夫科夫所寫的那樣:“在普京許多重要的人生階段裡,包含有各種生活方案,而實現其中某種生活方案的機率可以說遠遠小於實現不了的機率。借用形而上學的理論術語,這是在沿著預先確定好的軌跡前進,在某個先知的引領之下。在普京的人生履歷中,平淡的生活道路表層與一系列令人難以置信的狀況幾乎是神秘地融合在了一起。”
儘管有關鮑里斯·葉利欽似乎是被迫將總統寶座讓給弗拉基米爾·普京的“陰謀說”可信度很小,但那些來自國外的奇談怪論的可能性也不大。《明日報》報道了美國紐約影響巨大的共濟會分會的陰謀串通。許多西方分析家和新聞記者試圖證明,“普京從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以令人暈眩的速度急速攀升至政治權力的頂峰,這一切都是軍隊和安全力量的將軍們合謀指揮的結果”。 甚至就連朱利葉拓·基耶薩這樣的資深記者也以西方陰謀家的語氣寫道:“當然,在第二次車臣戰爭中如果不是軍隊給普京開闢通往權力之路的話,普京無論在任何時候都當不上總統。確切地說,如果說有人想透過謀劃這場戰爭來讓軍人恢復元氣,同時使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宮的話,這一切似乎完全可信。”
不過,另外一些西方報紙則認為,並非軍隊的將軍和安全部門的人、而是俄羅斯富有的金融家們或者“寡頭”們將普京送上了權力頂峰。在俄羅斯,這些人不僅實質性地控制著大部分財富,而且還控制著社會輿論。2000年2月,一家德國報紙甚至認定,普京只是張“白紙”,他真正的合作伙伴和保護人別列佐夫斯基和丘拜斯可以任意在上面塗寫描畫。要知道,正是似乎彼此之間已達成協議的這兩個人策劃了在1999/ 2000年秋、冬季的所有主要事件。
德米特里·平斯克爾是《總結》雜誌的總編輯,他也從別列佐夫斯基與丘拜斯爭鬥的角度,分析了1999年底和2000年初俄羅斯所發生的所有主要政治事件,他認為這兩人不可能達成任何協議,恰恰相反,他們彼此之間相互的敵意已經越來越厲害。所以,按照德·平斯克爾的觀點,普京可選擇的砝碼並不多,因為“目前擺在弗拉基米爾·普京面前的是原則性的、非此即彼的抉擇:要麼他屈服於葉利欽身邊人,即聲名狼藉的‘家族’的壓力,償付對葉利欽的欠賬,變成那些自認為創作了‘俄羅斯第二任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的人手中的一個傀儡;或者,他與以前的監護人決裂,按自己的意願與丘拜斯做交易。” 這一結論涉及了丘拜斯的特殊作用以及強大的勢力。在西方支援下,丘拜斯在2001年成了俄羅斯官僚和寡頭們的主要“幕後”領導人,關於這一點,甚至在2001年秋天一些作者的文章中都能夠讀得到。
爭論這些令人感到奇怪的觀點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從它們的內容來看,我們根本無法對克里姆林宮內或者寡頭之間爭鬥的秘密陰謀進行取證並進行客觀分析。在此,任何一位歷史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